诗歌鉴赏 當時衹道是尋常   》 第41節:菩薩蠻      安意如 An Yiru

  菩薩蠻
  晶簾一片傷心白,雲鬟香霧成遙隔。無語問添衣,桐陰月已西。
  西風鳴絡緯,不許愁人睡。衹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
  【問添衣】
  搗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是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製衣服,多於秋夜進行,所以製好的衣服也被稱為寒服。詞調中有《搗練子》詞牌,即其本意。凄冷的砧杵聲又稱為“寒砧”,詩詞中往往用來表現徵人離婦、遠別故鄉惆悵情緒,像王駕那句“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王詩之所以能夠被人千載傳頌,正是因為他如實如神的寫出了思婦對遠戍邊關親人的牽挂,道出關愛這種潔淨如蓮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時間的力量。千年以後的人讀了一樣很感動 。
  子夜秋歌裏“風清覺時涼,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萬結砧杵勞。”寫搗衣寫得風緻楚楚。月下搗衣雖是勞作也是人世風景殊勝。更何況是為意中人製衣?果真到了“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時候,就更感覺不到落寞了。自傢的砧聲合着別傢的砧聲,聲聲陣陣,想着不遠處也有人在為親人趕製寒衣,天下有情人這樣多,砧聲雖寒入耳也溫暖。
  針綫自古是女人的活計,縫衣製服也相應成變了女性傳達愛意的方式。
  容若此詞據考證,應是作於康熙十六年秋,盧氏新亡後不久。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這麽一件細節小事。自從妻子逝去之後,再沒有人為容若添置寒服,對他噓寒問暖。傢裏雖有僕役無數,然而所製的衣服卻沒有親人間的溫柔牽挂。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襯的。盧氏的離開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補償她的機會。無語問添衣,為何衹慣性的理解為妻子對丈夫的慰問,而不能是丈夫對妻子的關愛?
  李白《菩薩蠻》詞有“寒山一帶傷心碧”,指日暮之時,山色轉深。傷心是極言之辭。傷心碧即山色深碧,傷心白即極白。後人之詞多類於此。在月光的映襯下水晶簾看上去一片白。水晶簾內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全詞除卻“雲鬟香霧”的指代略露豔色之外,言語極平實。如果知曉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老杜藏在“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後面的相思凄苦,恐怕連僅有的一點豔色也褪色似的洇開來,變成了白月光似的惘然。
  此詞一說是塞上思情之作,一說是“悼亡”。我細讀詞“衹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確似悼亡之音。“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處,“欲”是將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將那種哀極無淚的情狀寫地極精準。
  年年秋日,你為我添製寒衣,如斯似是習以為常,總覺得日久天長。手中好光陰無從消磨。你我似陌上戲春的孩童,看見花開花謝都惘然歡喜心無凄傷。待得一日光陰流盡,纔醒轉過來,懊悔哀傷。
  看得見嗎?是一樣的秋色。秋風蟲鳴月色深濃,我伫立在桐陰之下。仍似去年秋,你知我為何淚欲流?
  此闋是容若小令中的佳作,上下闋折轉之間從容淡定,然而於小處極見真情。凄婉動人之處,似是眼前梨花雪舞,宛轉細碎散落一地,讓人心意黯然。這一闋的最後兩句,我每次讀到,心裏都梗然。外公是在秋天去世,去年秋時人尚在,今年秋時風景不改,人已不在。
  擦身而過。生死如河,悍然相隔。渡河時辰未至,人,無力穿越,衹能觀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目錄第2節:如夢令(圖)第3節:如夢令第4節:浣溪沙(圖)
第5節:浣溪沙第6節:浣溪沙第7節:虞美人(圖)第8節:虞美人(秋夕信步)
第9節:虞美人第10節:虞美人第11節:虞美人第12節:虞美人
第13節:蝶戀花第14節:蝶戀花第15節:蝶戀花第16節:蝶戀花 散花樓送客
第17節:采桑子 塞上詠雪花(圖)第18節:采桑子第19節:采桑子第20節:采桑子
第21節:采桑子第22節:采桑子第23節:采桑子 九日(圖)第24節:山花子(圖)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