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餚:飲膳札記   》 第41節:臺灣肉粽(1)      林文月 Lin Wenyue

  臺灣肉粽
  年輕時候記得長輩們常常對我們姐妹說:"女孩子要會蒸糕、包粽子,才能嫁人。"大概是從我在上海的童年,直到臺北的少女時期吧,每逢年過節,總有長輩之中的什麽人在我耳根這樣子絮叨。那時候懵懂未明,對於男婚女嫁一類事理似懂未懂,最怕聽到別人提及長大要嫁人的話,不免有"掩耳每不喜"的心理反應。
  父親的籍貫是彰化縣北斗鎮,母親是地道的府城臺南人,我們的傢卻從來也沒有在北斗及臺南住過一天,總是在上海、東京,乃至於臺北諸大都市漂泊着,不過,母親倒是無論在何地都讓我們嘗食着家乡的口味,所以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家乡每每有一種遙迢的嚮往。也或者竟是透過味覺的尋求,我們依稀曾擁有過屬於心靈的家乡的吧。
  過農歷年蒸製"菜頭粿",端午節包"臺灣肉粽",遂成為記憶中我傢年中行事的兩件要事。我清楚地記得,在上海日本租界的虹口江灣路,雖然我們不諳閩南語,衹會講日本話和上海話,到了農歷五月季節,母親總是會不知從什麽地方弄來一大堆闊大的竹葉,用滬語指揮着兩個娘姨洗曬葉子,再用糯米包裹葷素各種料,製成美味的肉粽。那種內容豐饒多變化的鹹粽子,顯然與上海人喜食的衹包裹一塊五花肉的粽子不同。娘姨們在我傢住久後,也漸漸習慣我們的粽子,而不得不承認此勝於彼了。至於年幼的我們,一邊解開香膩的竹葉,心裏便充滿着好奇與期待。一口咬下去,吃到了肉塊,再一口咬下去,又吃到了香菇或蝦米……那種口腹之饜足與心情的興奮,便即是節慶的歡愉;而如今回想起來,則又羼雜着許多人與事的記憶。流水一般逝去不回的記憶,竟又帶給我甜蜜中羼和着感傷的復雜情緒!
  我開始參與傢裏的包粽子工作,是在搬回來臺灣以後。當時的我已進入中學,於讀書之餘,也逐漸對女紅、烹飪一類傢事有些興趣了,但傢中一直雇有兩個女傭,所以也無甚機會進入廚房;唯端午包粽,往往需要勞師動衆,姐妹之中稍長者,總要被分派擔任一些工作。初時做一些傳遞竹葉一類較次要的工作,待纍積三兩年經驗以後,始得真正學習包裹粽子。傢裏人多,母親又往往在佳節分贈這種時鮮給親戚或父親公司裏的職員,所以每年端午節前三數日開始,傢裏就會彌漫一種帶有竹葉清香復又濃郁的節日氣氛。雖然事隔多年,物事已非,衹要閉目思往,那種熱鬧景象,乃至於撲鼻襲人的香味,總依稀可見可聞。
  其實,我是結婚以後纔會製作年糕、包粽子的。
  儘管市面上這類應景食物已經專業化,到處可以買到現成的貨色,但我嘗試自己製作,可能是想藉以找回年少時代的溫馨記憶也說不定。而在我自己也有了兒女之後,每值年節,則又在他們興奮的表情中,仿佛也看到往日的自己。
  今年女兒也出嫁了。兒女都離傢遠去,各自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新家庭,固然令我欣慰;但頓形寂寞的傢,不免又使我於佳節當前備添思念。這些時日以來,我正猶豫不知今年端午節是否仍舊要大費周章地包粽子呢?粽子包好了以後,又怎能讓遠方的兒女分享到粽香和屬於節日的那種氣氛呢?
  或者於此不妨紙上作業,先假文字描述一番。
  包粽子,先需準備者分兩部分:一是包裹用的竹葉,有緑色葉片較窄而質地稍細緻者,又有淺棕色帶斑點略闊且質地頗堅韌者。常見臺灣夜市或端午節家庭喜用後者;但我因為從小習慣吃食母親所製"臺灣肉粽"係取用前者,便也習慣挑選緑色竹葉。至於我母親何以捨彼就此?當時衹道是尋常,沒有想到疑問,如今欲追尋而不得。世事往往如此,怎不令人惋惜感慨!葉子無論取闊或選窄,都需用兩片以包裹一粒粽子,故購買之際大略要事先有所預算。粽子的內容則又分兩部分:一為糯米,一為餡食。糯米選擇顆粒完整而新鮮者為上。老式米店可以辨認,事實上,新鮮的糯米大致不會破碎不完整,至於超級市場所賣,視所標示日期即可為據。餡食,不外乎豬肉、香菇、蝦米、花生粒及紅蔥頭等,外加????、醬油、鬍椒、色拉油即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第7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7)第8節:飲膳往事(1)第9節:飲膳往事(2)
第10節:飲膳往事(3)第11節:飲膳往事(4)第12節:楔 子(1)
第13節:楔 子(2)第14節:潮州魚翅(1)第15節:潮州魚翅(2)
第16節:潮州魚翅(3)第17節:清炒蝦仁(1)第18節:清炒蝦仁(2)
第19節:紅燒蹄參(1)第20節:紅燒蹄參(2)第21節:紅燒蹄參(3)
第22節:佛跳墻(1)第23節:佛跳墻(2)第24節:佛跳墻(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