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读中国巫文化时代占筮书:《易经》读本 》
第40节:十三《同人》:战争全景俯瞰(2)
臧守虎 Cang Shouhu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四:登上敌人的城墙,不能攻克,吉。
乘,登。墉(yōnɡ),城墙。弗,不、不能。克,能够。
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因此,要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要正确估计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国语·越语》载范蠡语:"臣闻之,古之善用兵者……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刚柔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利。"就是说,用兵作战要善于把握阴阳消长的时机,当敌人之势尚盛、未尽时,不要死战;要一方面等待敌人之势损耗,同时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不可胜数。如《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鲁、齐之间的长勺之战,就是典型的一例。两军对垒以后,鲁庄公马上要擂鼓进军,曹刿制止说:"不可!"等到齐国军队三通战鼓擂过以后,曹刿才说:"可以擂鼓进军了!"齐国军队败退以后,鲁庄公立马要指挥军队追击,曹刿又说:"不可!"然后下车观察齐国军队的车辙,又登车扶轼远望败退的齐国军队,才说:"可以追击了!"战役胜利后,鲁庄公问为什么要那么做,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擂鼓可以鼓舞士气,第二次擂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擂鼓士气就衰竭了。对方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盈,因此打败了他们。因为齐国是大国,实力难以预测,担心他们诈退有埋伏,所以等我观察到他们的车辙混乱,看到他们的旗帜倒下后,确认他们是真的败退而不是有计划地撤退,才命令部队追击。"
关于此役,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作分析和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深得古代军事思想的这种精髓:在明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从不与敌人死拚硬打,而是采取运动战、游击战、迂回作战等战略战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固守一城一池为主要目标。如此使敌人的力量不断被消灭,而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壮大,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乘其墉,弗克攻"是说虽然登上了敌人的城墙,但没有能够攻克而又撤回,这是由双方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如上文所言,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因此进攻失利是必然的,正如《象》云:"乘其墉,义弗克也。"进一步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即使侥幸攻下敌人的城池,也难以长久保有。攻城失利而说"吉",在于攻城失败而能够及时主动地撤退,保存和补充壮大自己的力量,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正如《象》说:"其吉,则困而反则也。"这也与上引《左传》"退修教而复伐之"之义相合。《诗·大雅·皇矣》篇从歌颂周文王的角度,也对伐崇的战役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写: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下面意译为:
上帝对文王说:"面对你的仇敌,会同你的兄弟友邦;用你的钩梯和攻城战车攻打崇国的城墙。"于是,临车、冲车声势浩荡,崇国的城墙高大坚固。接连不断地抓到俘虏来审问,然后割下他们的左耳。祭祀上天乞求胜利,于是取得了胜利,敌人投降归附,再也没人敢顽抗。临车、冲车声势强盛,崇国的城墙高耸艰险。于是进行猛烈突击,敌人被消灭,再也没人敢抵抗。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九五:聚集起来的众人,先是呼号哭叫,然后大笑,主力部队攻克敌人,胜利会师。
号咷(táo),呼号哭叫。大师,主力部队。克,攻克。遇,会师。由此爻爻辞看,可能此次战斗中进攻的一方先派出了先头部队,担负诸如侦察、突击、攻城之类的作战任务。先头部队和敌人遭遇,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伤亡惨重,因此"号咷"。危急时刻,主力部队赶到,与先头部队会合,攻克了敌人,形势转危为安,战斗转败为胜,将士们由恐惧、悲伤转为喜悦、高兴,因此又说"后笑"。我们在战争影片中常见这种镜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
|
|
第1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1) | 第2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2) | 第3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3) | 第4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4) | 第5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 | 第6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2) | 第7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3) | 第8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4) | 第9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1) | 第10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2) | 第11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 | 第12节:三《屯》:万事开头难(1) | 第13节:三《屯》:万事开头难(2) | 第14节:三《屯》:万事开头难(3) | 第15节:三《屯》:万事开头难(4) | 第16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1) | 第19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2) | 第20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3) | 第21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1) | 第22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 第23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3) | 第24节:七《师》:武王伐纣实录(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