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类 權謀書   》 第4節:領袖之道(3)      劉嚮 Liu Xiang

  16. 鑒別人才
  周武王問姜太公說:“選拔賢能的人,最後反而招致敗亡,是什麽原因?”
  姜太公說:“雖選拔了賢能的人,而不真正用他,是僅僅有選賢的虛名,而實際上並沒有得到賢才的益處。”
  周武王又問:“毛病出在哪裏?”姜太公說:“毛病就出在一個領袖好行小惠罷了,這就得不到真正的賢才。”
  周武王說:“怎樣算是好行小惠?”姜太公說:“領袖喜歡聽別人贊美他的話,而不喜歡批評,把不賢能的人當作賢能,把壞人當作是好人,把姦細當作忠誠,把不守信的人,當作有信義;這種領袖部下阿諛,他認為是功臣;批評他,就認為是罪魁;真正有功的人,不知道給予奬賞;有罪的人,也不知道懲罰;人多勢衆的,就占據了朝廷;人少力薄的,就被擠下來;所以那些大臣都一個個結黨營私,蒙蔽賢能,百官也是互相勾結,做盡壞事。忠臣因為敢於批評,雖然無罪也被處死;那些邪惡的大臣,因為會阿諛,雖然無功,也要奬賞。這樣的國傢,就要亡了。”
  周武王說:“好!我今天瞭解批評和阿諛的大概情形了。”
  17. 領導要有主見
  周武王問姜太公:“得到賢人也敬重士人,有時候也不能把國傢治理好,是什麽緣故?”
  姜太公說:“沒有主見,靠別人的話來决斷,將遭到禍殃。”
  武王問:“為什麽要靠別人的話來作决斷?”
  姜太公說:“不能决定要放棄的,拿別人的話來作决定;不能决定需要的,也以別人的話來作依據;不能决定該作的,也以別人的話來作依據。不能决定該罰的,也以別人的話來作根據;不知道該賞的,也要根據別人的話。如果這樣,賢能的人派不上用場,不賢的人也趕不走,而對士人也不會敬重。”
  武王說:“是的,那麽他對國傢又將怎樣?”姜太公回答道:“這種人不喜歡別人知道自己的實情,而專喜歡打聽別人的實情;不喜歡別人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喜歡打聽別人的過失;所以這種人不能把國傢治理好。”
  18. 用人的五種阻力
  齊桓公問寧戚說:“管仲年紀老了,將要離我而過世,我恐怕法令不能推行,官吏也不能盡忠盡職,人民都非常埋怨,國傢盜賊也多了,要怎樣才能使壞人不致産生,人民豐衣足食?”寧戚說:“要緊的是要任用賢人。”
  桓公說:“要怎樣才能得到賢人?”寧戚說:“要廣開賢路,察訪賢人而任用他,尊重他的職位,提高他的待遇,宣揚他的名氣,那麽天下的人才就群起而至了。”
  桓公說:“是要選舉賢能而重用他,但沒有你來協助我,也就不會有奇異之士親自上門來見我了。”
  寧戚回答道:“那是你做領袖的察訪不夠清楚,薦舉得也不夠明確,用他又不信任他。官位低了,待遇差。國傢不能獲致人才,有五個阻力:做領袖的不欣賞人才,還有拍馬的人在旁,這是第一個阻力;提供平常的意見,未曾被重視,這是第二個阻力;阻塞蒙蔽,一定要利用人主近親的關係,纔有機會被人主知道,這是第三個阻力;審問罪犯要逼對方無話可答,然後治之以法,這是第四個阻力;左右的人,為滿足自己的欲望,任意專權,這是第五個阻力。去除五種阻力,豪邁英俊之士,纔會同時興起,賢能才智的人才會來投靠;五種阻力不去掉,官吏和人民的意見,無法反映到上層;對下來說,也阻塞了賢士進身的機會,所以英明領袖治理國傢,好像江海一樣能容納衆流,永遠做百川的領袖;英明賢聖的領袖能容納一切,所以才能安樂而長久。從以上這些看來,要使國傢政權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不僅僅是一個士人所能辦得到的。”
  桓公說:“好,我要記住五種阻力,以為警戒之本。”
  19. 輔佐之臣最重要
  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聽從你的意見,治理好齊國。”
  晏子答道:“我聽說國傢一定要配好官,然後政治纔會好。”
  齊景公嚴肅地說:“我齊國雖小,還缺官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領袖之道(1)第3節:領袖之道(2)第4節:領袖之道(3)
第5節:領袖之道(4)第6節:領袖之道(5)第7節:領袖之道(6)第8節:領袖之道(7)
第9節:領袖之道(8)第10節:為官之道(1)第11節:為官之道(2)第12節:為官之道(3)
第13節:為官之道(4)第14節:為官之道(5)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