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餚:飲膳札記   》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      林文月 Lin Wenyue

  不過,話說回來,我還是可以有點小小的補充:將學者的"專業意識"以及"學術敏感"帶進來,不斷探索散文寫作的邊界以及可能性,這應該是林文淡而不薄、雅而多趣的緣故。尤其是在一個特定時空,摒除雜念,凝神靜思,抓緊話題,左衝右突,此類"專題性寫作",使得林文月的若幹散文集,神定氣閑,有咫尺千裏之妙。早年的《京都一年》,將遊學京都的種種見聞逐一納入筆下,"如今回想起來,當時撰寫那些散文的篇章,我其實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對待的";寫散文而多有註釋,雖則書生氣重,對於遊客卻十分有用(《京都,我心靈的故鄉》,收入《回首》)。
  不僅僅是馳騁才情,而是兼及學識與見聞,這樣的文章,更典型地體現在其退休前後出版的三本書《擬古》(洪範書店,1993)、《飲膳札記》(洪範書店,1999)以及《寫我的書》(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擬古》最能顯現作者如何盡心盡力地"經營"散文,而且,此書之兼及古典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翻譯以及散文寫作,恰好體現了林文月之"三位一體"。《寫我的書》原是作者在《聯合文學》開設的專欄,寫自傢書房藏書,關註的不是版本價值,而是藏書和自傢生命的內在聯繫:"重新翻閱時,猶如翻閱自己的生命,種種的情緒涌上心頭來,愉悅美好的,或感傷激越的,時則清晰,時或幽微。"(《自序》)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三書之中,《飲膳札記》當最為雅俗共賞。同時,此書也最能顯示作者的如下追求:"平凡事物,若能寫出真性情或普遍之理趣,未始不可喜。"(《我的三種文筆》)
  三
  自謙生於富貴人傢,對人世艱辛的體會不夠深刻,很難成為視野宏闊、思想深刻的小說傢;但反過來,若撰寫談論"美食"的散文,則不但不成障礙,反是得天獨厚。清代詩人兼美食傢袁枚撰《隨園食單》,其《序》中引魏文帝曹丕《典論》的一段話:"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這話常被後世談美食的人引用,大意是說,一代為官的富貴人傢,衹懂得如何建造舒適的房屋;而三代仕宦者,方纔懂得飲食之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第7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7)第8節:飲膳往事(1)第9節:飲膳往事(2)
第10節:飲膳往事(3)第11節:飲膳往事(4)第12節:楔 子(1)
第13節:楔 子(2)第14節:潮州魚翅(1)第15節:潮州魚翅(2)
第16節:潮州魚翅(3)第17節:清炒蝦仁(1)第18節:清炒蝦仁(2)
第19節:紅燒蹄參(1)第20節:紅燒蹄參(2)第21節:紅燒蹄參(3)
第22節:佛跳墻(1)第23節:佛跳墻(2)第24節:佛跳墻(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