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类 權謀書   》 第37節:治理的大道(1)      劉嚮 Liu Xiang

  捲七
  治理的大道
  1. 三種政治
  政治有三個品級:王道的政治感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威服人民,強橫的政治以武力脅迫人民。這三種都各有實行的方法,而重要的在於感化人民。如果感化人民無效,而後就威服他;威服他無效,而後就以武力脅迫他;脅迫他仍無效,而後就給予刑罰。至於刑罰,不是一般帝王所樂意做的。所以聖明的帝王都是先施行德教纔講求刑罰,定下一個榮辱的標準,明示哪些是不能做的;註重禮義的標準,用來昭告他們,不要太看重名利,以改變人民的素質;整飭內政後宮之禮,對後妃之間的等級、禮儀要劃清;那麽就沒有人不喜歡禮義,而厭惡貪亂了。所以會有這種結果,正是以德教化人民的原因。
  2. 君子之德風
  季孫問孔子說:“如果殺掉無道的壞人,來成全有道的好人,你看怎樣?”孔子說:“你是一個主政的人,何必要用殺戮的辦法呢?你自己嚮善,老百姓也就自然跟着你的方向走。在位者的德性好比風,老百姓的德性好比草,風吹在草上,草必定會隨風僕倒的。”這不過是說明主政要德化罷了。
  3. 刑與德
  治理國傢有兩個關鍵,就是刑罰和德化;做國君的人先重德化然後纔施行刑罰;霸天下的人,刑和德都集中一起用。要國傢強盛,要重刑罰,然後纔重德化。至於刑和德,是教化的由來。德是培養好人而加以任用;刑是懲罰壞人,而禁絶後來;所以德化的關鍵在於奬賞,而刑罰的標志就在於處死。至於處死和奬賞,是用來分別賢和不賢,有功勞與無功勞的。所以奬賞和處死不能有錯誤,奬賞和處死一發生錯誤,那麽善惡就分不清了。有功勞的而不給予奬賞,好人也就得不到勸勉;有過失的人而不處死,壞人也就無所畏懼;好人得不到勸勉,壞人無所畏懼,如此來拿善行感化天下,我從沒聽說有這種事。
  《詩經》上說:“要完全合乎賞罰的標準。”就是這個意思。
  4. 無聲之聲更遠
  水太混濁,魚類就難生存;政令太苛擾,人民就難免要叛亂;城墻太陡峭,一定容易倒下來;河岸太聳立,也一定容易崩塌下來。所以治理國傢,就好像張琴一樣,大弦太急,小弦就容易斷。所以說急於駕馭馬的人,並不是一個走千裏的好騎士。聽得到的聲音,不過一百裏,聽不到的聲音,可以擴展到四海;所以待遇超過功勞是有害的,名聲超過實際也是有害的。名實相符合,老百姓纔會信仰你,禍福也就不會平白地來了。
  《詩經》上說:“為什麽能那樣安居,一定要有所幫助;為什麽能得到長久的安樂,一定也有所憑藉。”就是這個意思。
  5. 在上者不能太嚴
  公叔文子做楚國令尹做了三年,人民沒有一個敢到衙門裏去。公叔文子看到就說:“太嚴了。”文子說:“朝廷嚴厲一點,怎能就說是妨礙治理國傢呢?”公叔文子說:“太嚴厲了,下情不能上達。下面人默而不言,在上位的人就變成聾子,聾子和啞子是不能互相通話的,還談什麽把國傢治好呢?順着針縷織下去,就可織成帳幕,一升一鬥的纍積,就可把倉庫塞滿,匯合小的河流就能變成江海;英明的人主接受意見,不一定就能做到,但卻從來就沒有不接受意見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領袖之道(1)第3節:領袖之道(2)第4節:領袖之道(3)
第5節:領袖之道(4)第6節:領袖之道(5)第7節:領袖之道(6)第8節:領袖之道(7)
第9節:領袖之道(8)第10節:為官之道(1)第11節:為官之道(2)第12節:為官之道(3)
第13節:為官之道(4)第14節:為官之道(5)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