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向权威发难、颠覆文学——十作家批判(一)   》 一次力不从心的越轨(7)      Zhu Dake

  对一份访谈录的单向访问  梁晓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出版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媒体上的议论也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海上文坛》1998年第9期以“本刊特稿”刊发了题为《梁晓声的社会学目光》的访谈录。这份访谈录对我们了解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一书的写作初衷,对我们理解梁晓声在此书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道德激情,都具有参考价值。然而,读过之后,我们却仍然有许多困惑与不解,不知如何与梁晓声本人沟通,故而在此戏拟一份对梁晓声的单向访问,以求教正于方家及梁晓声本人。  梁晓声:1996年产生(写作《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想法,……没特别为此书收集素材。因为我关注阶层形成的过程已经多年了,形形色色的人和林林总总的事,早已印在头脑中了……  坷 垃:没特别为此书收集素材,是否可以理解为你自己认为印在头脑中的东西,只须罗列出来便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人和事,似乎并不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性,或者说,作为一本自以为具有社会学目光的著作,用这些没有什么普遍性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存在着方法上的失当,不知您是否已经觉察?或者是已经觉察了但难抑制自己创作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道德激愤?  梁晓声:我是中国人,又是作家,正处这一时代,观而思之,极想留下一点儿力所能及的记载。为后人研究这一时代,提供那怕百分之几的参考。  坷 垃:这种良好的愿望我是很能理解的,但如果你提供了一份并非真实的参考,或者令仅只是提供了一份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偏颇的道德判断,岂不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如果这样的话,不是与你的初衷、与你的真诚善良的愿望相悖?你考虑过人们对你这本书的价值的怀疑吗?  梁晓声:事实上我向许多搞社会学研究的朋友谈起过,他们或者善意地嘲笑我,挖苦我,或友爱地奉劝我打消念头。  坷 垃:以我的理解,他们的态度中包含着对你的社会学分析能力的担心,特别是你不可能采用严谨的社会学方法来进行分析,这就使这本书的社会学价值大打了折扣,你不觉得与你的书名不大相称吗?  梁晓声:原也不想定此书名,明知会遭人非议。  坷 垃:怎么又定了呢?  梁晓声:列了十来个书名,都不伦不类。30几岁时,非常怕遭人非议,如今我近50岁了,再过10年60岁了,进入了老年了。于是不再意识收缩,对一切方面的一切非议,全不在意了。  坷 垃:我很敬佩你的勇气。但这是否恰恰说明了你的勇气是因为对学术与学理的无知所带来的、是一种无知的鲁莽呢?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如果以这种姿态进入社会思想领域,不是显得非常幼稚可笑吗?  梁晓声:中国作家尤其在思想方面,受到压抑的历史实在太久了,于是思想的能动性渐渐萎缩了,丧失了。我主张自己恢复这种能动。我自己不是很得意于这些“东西”。但也不在乎任何方面任何人的说三道四。我实际上等于是在“收拾”记忆和思考。……我对我这类东西不满意。主要是指文采方面。理念的思考,一边削土豆剥葱皮也能进行。文采的激发与活跃却不行。需要好的状态。我本可以写得稍微出色点儿,但颈椎病折磨我,往往只能进行理念思维,文采就无奈强求了……  坷 垃: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这本书的问题并不在文采,而正在于理念思维的缺少和不够严肃与严谨,在评击拜金主义、官僚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时候夹杂着过多的怨气,在强烈的道德激愤下失去了公允的理性的判断,所以显得偏颇,而批判的力量也因此被消解了,倒更像是在作秀。你自己怎么看?  梁晓声:我虚心接受关于“偏颇”的指责和批评。在今天,人要做到对许多现象许多世态的看法、想法不偏颇,是很难的,也是很高的要求。……我在理念上其实并不算偏颇。起码我时时提醒自己要最大程度地接近公允。但是我的文风有时确确实实有明显的偏颇色彩。我以后会改。但也不打算改到极温良的程度。社会有时也需要几个有棱角的作家写点儿有棱角的文章。当温良的成为了大多数,我就做不讨人喜欢的少数吧!这也算是一种自觉的生态平衡意识吧!……  坷 垃:但是从你的书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文风的偏颇,而确实就是理念的偏颇,是用感性代替理性、用感觉代替知识、用激情代替分析。这不是想不想让自己的文章有棱角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把理性的公允作为知识者的基本态度的问题。如果意识到了并且能够做到理性的公允,却故意要出来做那偏颇的少数,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是否可以理解为在道德激情中作秀呢?譬如,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就对你的作秀法很不以为然。  梁晓声:我想,我在他们心目中,大概像一只蹲在树上朝人们搔首弄姿做态的猴子。法国19世纪的贵族就是这么看待梅里美的。  坷 垃:你既如此认识,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以上单向访问中梁晓声的“回答”均引自王雪瑛对梁晓声的访谈录,见于1998年第9期《海上文坛》。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我在这里对梁晓声的单向访问仅仅只是一个戏拟,附在这里,作为“关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的一个补充。也算是对他的“社会学目光”的一种疑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围城》,独特的文学现象情理相厄的"上帝之言"理念大于形式
理智大于感情局部大于整体拉郎配式的意象强合
自伤其类的比喻《围城》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钱钟书能够与鲁迅比肩?
文人和大众的虚假和解煽情主义的话语策略行走在苦难和甜蜜之间
民族话语和道德话语"人格结构"与"忧患意识"与国家的和解--一个王朝的背影
家园景象和母亲话语当代散文的细小命运王蒙迷雾
权威意识与忠诚信念(上)权威意识与忠诚信念(下)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上)
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下)旧瓶纳新酒:王蒙式创新(上)旧瓶纳新酒:王蒙式创新(下)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