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家类 》 權謀書 》
第36節:施恩必有福報(6)
劉嚮 Liu Xiang
景公聽到消息,大為震驚,就自己跨上馬去追晏子,走到國界的時候,請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就回去了。聽到北郭子以死來為自己辯白,就嘆息地說:“是我晏嬰不好,罪有應得。而士人以犧牲自己來表白心意,是多麽令人難過的啊!”
20. 三百匹麻布
吳赤市出使到智氏,嚮衛國藉路。寧文子準備了三百匹麻布將要送給他,大夫豹說:“吳雖然是大國,不損壞彼此來往的友誼,也算是客氣了,還要送什麽禮呢!”寧文子不聽他的話,就把準備好的麻布送給吳赤市。
吳赤市到了智氏,事情辦好了,吳赤市將要回去,智伯就叫人造條船當作橋梁讓他渡過,吳赤市說:“我聽說,天子渡河的時候,造條船作為橋梁;大夫要兩條船並起來行,把兩條船並起來,符合我的職位,但造船作橋梁對我來說太客氣,一定有原因。”派人去看看,原來後面已經跟有軍隊,將要襲擊衛國。吳赤市說:“衛國藉我們的路,還給我們很多東西,我見到衛國有災難而不告訴他,是和智伯同謀。”就說自己有病留下來,派人去告訴衛國,衛國就加強防備。智伯聽到了就停止了行動。
21. 予者少,求者多
楚、魏兩國在晉陽相會,將要一同攻打齊國。齊王很擔憂,派人把淳於髡請來,說道:“楚、魏兩國想共同計劃攻打齊國,希望先生你和我同為此事操心。”淳於髡衹大笑而不回答。齊王過了一會又問他,還是衹大笑不回答。這樣問了三次都沒有回答,齊王顯出很生氣的樣子,說:“先生你是把我的國傢當作兒戲嗎?”淳於髡答道:“我不敢把你的國傢當作兒戲,我是笑我那附近祭田的人,準備了一盒飯、一條魚,祈告說:‘低凹的下等田,要收穫一百車的𠔌子,高的地方,適宜於多收稻米。’我是笑他們用的祭品少,而所祈求的多。”齊王說我明白了,就賞賜他千金,兵車一百輛,並封他為上卿。
22. 擇人而樹之
陽虎得罪了衛國,離開衛國到北邊去見簡子,說道:“從現在起,我不再提拔人才了。”簡子問道:“為什麽?”陽虎答道:“在廟堂上的那些人,被我栽培的超過一半;在朝廷裏的官吏,被我栽培的也超過一半;駐守邊疆的將士,被我栽培的也有一半以上。可是現在廟堂上的那些人,親自在皇帝面前離間我;朝廷裏的官吏,親自在衆人面前傷害我;駐守邊疆的將士,親自利用軍隊脅迫我。”簡子說:“衹有賢能的人才懂得報恩,不賢能的人是做不到的。就好像栽種桃李,夏天有樹蔭可以休息;秋天有果實可吃。至於栽種蒺藜,夏天沒有樹蔭可以休息,秋天也衹能得到它的刺。現在你所栽培的,都是蒺藜。今後,你先要選擇好人加以栽培,不要栽培成功以後再來選擇。”
23. 助人者助已
東閭子曾經富貴過,後來又做乞丐,人傢問他:“你為什麽會這樣?”他回答說:“我自己曉得我曾經做了六七年宰相,卻沒有推薦過一個人;我也曾經有過三千萬的財富,但也沒有幫助過一個人;這應歸罪於我自己不瞭解士人應該奉獻的緣故。”孔子說:“萬物是難以瞭解的,大小多少都各有長短,這是命運的規律,人如要成就自己,必須學會利用外物。”
24. 田子方
魏文侯和田子方談話,有兩名小孩子穿着青衣站在文侯面前。子方說:“這是你的愛子嗎?”文侯說:“不是的,他們的父親在戰爭時陣亡了,這是他的遺孤,我把他們收留下來。”子方說:“我認為君王戕害仁心已經夠了,現在反而更厲害,你寵愛這些孩子,又將要去犧牲誰的父親?”文侯憂傷地說:“我接受你的指教。”此後就不再用兵打仗了。
25. 士兵母親的哭泣
吳起做魏國將軍,進攻中山,士兵有患皮膚腫爛的,吳起親自吸吮他的爛膿。被吸吮的士兵的母親哭泣,旁邊的人說:“吳起將軍對你的兒子這樣好,還有什麽好哭泣的?”她答道:“吳將軍吸吮這個孩子父親的創傷,並要他參加涇水之戰,後來不久就犧牲了,現在又吸吮他的孩子的爛膿,可知這個孩子將來又要死於那場戰爭,所以我纔痛哭!”
26. 懿王做惡
齊懿王做公子的時候和邴歜的父親爭田,失敗了。等到他做了國君的時候,就挖邴歜父親的田,並割去他的雙腳,而叫邴歜當僕人;又奪庸織的妻子,而叫庸織當陪乘的奴僕。懿王到申池去遊玩,邴歜和庸織兩個人,就順便到申池洗澡,邴歜拿鞭子打庸織,庸織發怒,邴歜就說:“人傢奪走你的妻子你不敢發怒,我用鞭子打你一下,又有什麽了不得!”庸織說:“這跟割斷他父親的腳而不恨他,比起來怎樣?”於是,二人就殺了懿公,並把屍首拋進竹林裏。
27. 靈公被殺
楚人獻黿給鄭靈公,公子傢看見公子宋的食指動了。公子宋對公子傢說:“以往我這樣,一定會嘗到特別美味的食物。”等到靈公召集大夫來吃黿的時候,去叫公子宋,卻沒有給他吃黿;公子宋很生氣,就伸出手指在鼎裏攪了一下,嘗了一下走出來。鄭靈公生氣想要殺他。公子宋和公子傢於是就先殺了靈公。
子夏說:“《春秋》這部書是記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事;這不是一天的事,實在是慢慢演變成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領袖之道(1) | 第3節:領袖之道(2) | 第4節:領袖之道(3) | 第5節:領袖之道(4) | 第6節:領袖之道(5) | 第7節:領袖之道(6) | 第8節:領袖之道(7) | 第9節:領袖之道(8) | 第10節:為官之道(1) | 第11節:為官之道(2) | 第12節:為官之道(3) | 第13節:為官之道(4) | 第14節:為官之道(5) | 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 | 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 | 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 | 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 | 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 | 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 | 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 | 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