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36節:十二《否》:烏雲遮不住太陽(1)      臧守虎 Cang Shouhu

  綜上,卦辭、初九爻辭從靜止的角度、從總體上對事物之間的交通給予肯定,而其他五爻則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比喻闡述通與不通的相互轉化,如何在不通中求通,以及在不通的局面下應註意的問題,對於治國、治身都富於啓發意義。
  治國已如上所述,下面再就治身略談一二。
  醫、易二者之間嚮來被認為有着密切關係,存在大量以《周易》中的易象、易理闡發、說明醫理的現象,其中《泰》就是比較典型的一例。
  《泰》卦象徵天、地的交和亨通的局面,人身為一小宇宙、小天地,是大宇宙、大天地的縮微,因此人體也可以用《泰》卦象徵。如元代楊瑀《山居新語》中說:"人中者,以自此而上,眼、耳、鼻皆雙竅;自此而下,口及二便皆單竅,成一《泰》卦也。""人中"是一個穴位名,在鼻下唇上,人中以上部位的鼻、耳、眼都是雙竅,人中以下部位的口、尿道口、肛門都是單竅。因為《泰》卦下乾上坤,上坤為中間斷開的三陰爻,下乾為中間連接的三陽爻,因此恰好可以用《泰》卦上坤象徵人的鼻、耳、眼,下乾象徵口、尿道口、肛門。
  中國古代思想認為,自然萬物的生生滅滅是氣聚氣散的結果,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也不例外。如《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莊子·知北遊》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如何,就是由氣交情況决定的。氣交好的人,就有了健康長壽的基礎;氣交不好,天地上下不通氣,就談不上健康長壽。那麽,人氣交的部位在那裏呢?就在口鼻之間的人中。所以,古代的相術傢看人的壽命長短,就是看人的人中部位。人中深、長、廣,就是《泰》卦的格局,表明氣交好,就健康長壽;反之,就是《否》卦的格局,就是氣交不好,不可能健康長壽。所以,人昏過去,生命危急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去掐按人中。這麽一掐,往往就蘇醒過來了,轉危為安了。為什麽呢?就是氣交的道路疏通了,打開了,氣交恢復了,由否轉泰了。
  總之,《泰》卦象徵了一個自然界風調雨順,國傢政治清明,人民健康安寧的局面。這樣的局面是人人所祈求的,所以,每逢春節寫春聯,"國泰民安"一幅總是少不了的。
  十二《否》:烏雲遮不住太陽
  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到了對小人有利的局面,不利於君子占問。陽去陰來。
  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
  初六:拔茅草而牽引它的同類,占問吉,通順。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二:包容奉承,小人吉,大人不順。
  六三:包羞。
  六三:蒙受恥辱。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九四:擁有天命,沒有過錯,同類享有天命的保佑。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係於苞桑!
  九五:終止閉,大人吉。將要喪失!將要喪失!係在叢生的桑樹上。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上九:使否的局面傾覆,先是否後高興。
  《否》卦無論是卦名還是卦象,都與《泰》卦相反。但是,二卦相反相成,共同探討和闡述了通泰與否的道理以及相互之間的轉化。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到了對小人有利的局面,不利於君子占問。陽去陰來。
  否,閉不通。之,到。匪人,與"其人"相對而言,指與君子志不同道不合的小人。
  《否》卦與《泰》相反。《泰》乾下坤上,天地陰陽相交而成交通之勢,在人事上象徵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君子用事、小人失勢。《否》則坤下乾上,天地安於原位,陰陽不交,出現閉的局面。在人事上象徵政治黑暗、社會混亂,小人得勢、君子棄用,因此說"大往小來",《彖》說"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小人導致了否的局面,也能在否的環境中吃得開,所以說"之匪人"--形勢發展到了對小人有利的局面。對小人有利,自然對君子不利。在否的形勢和環境中,君子難以容身用事、有所作為,因此說"不利君子貞"。在這種形勢下,君子應如《象》中所說"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以節儉為德而避難,不可為求榮華富貴而居官位享俸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