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读中国巫文化时代占筮书:《易经》读本 》
第36节:十二《否》:乌云遮不住太阳(1)
臧守虎 Cang Shouhu
综上,卦辞、初九爻辞从静止的角度、从总体上对事物之间的交通给予肯定,而其他五爻则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比喻阐述通与不通的相互转化,如何在不通中求通,以及在不通的局面下应注意的问题,对于治国、治身都富于启发意义。
治国已如上所述,下面再就治身略谈一二。
医、易二者之间向来被认为有着密切关系,存在大量以《周易》中的易象、易理阐发、说明医理的现象,其中《泰》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泰》卦象征天、地的交和亨通的局面,人身为一小宇宙、小天地,是大宇宙、大天地的缩微,因此人体也可以用《泰》卦象征。如元代杨瑀《山居新语》中说:"人中者,以自此而上,眼、耳、鼻皆双窍;自此而下,口及二便皆单窍,成一《泰》卦也。""人中"是一个穴位名,在鼻下唇上,人中以上部位的鼻、耳、眼都是双窍,人中以下部位的口、尿道口、肛门都是单窍。因为《泰》卦下乾上坤,上坤为中间断开的三阴爻,下乾为中间连接的三阳爻,因此恰好可以用《泰》卦上坤象征人的鼻、耳、眼,下乾象征口、尿道口、肛门。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自然万物的生生灭灭是气聚气散的结果,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例外。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就是由气交情况决定的。气交好的人,就有了健康长寿的基础;气交不好,天地上下不通气,就谈不上健康长寿。那么,人气交的部位在那里呢?就在口鼻之间的人中。所以,古代的相术家看人的寿命长短,就是看人的人中部位。人中深、长、广,就是《泰》卦的格局,表明气交好,就健康长寿;反之,就是《否》卦的格局,就是气交不好,不可能健康长寿。所以,人昏过去,生命危急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去掐按人中。这么一掐,往往就苏醒过来了,转危为安了。为什么呢?就是气交的道路疏通了,打开了,气交恢复了,由否转泰了。
总之,《泰》卦象征了一个自然界风调雨顺,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健康安宁的局面。这样的局面是人人所祈求的,所以,每逢春节写春联,"国泰民安"一幅总是少不了的。
十二《否》:乌云遮不住太阳
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到了对小人有利的局面,不利于君子占问。阳去阴来。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初六:拔茅草而牵引它的同类,占问吉,通顺。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二:包容奉承,小人吉,大人不顺。
六三:包羞。
六三:蒙受耻辱。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四:拥有天命,没有过错,同类享有天命的保佑。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九五:终止闭塞,大人吉。将要丧失!将要丧失!系在丛生的桑树上。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上九:使否塞的局面倾覆,先是否塞后高兴。
《否》卦无论是卦名还是卦象,都与《泰》卦相反。但是,二卦相反相成,共同探讨和阐述了通泰与否塞的道理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到了对小人有利的局面,不利于君子占问。阳去阴来。
否,闭塞不通。之,到。匪人,与"其人"相对而言,指与君子志不同道不合的小人。
《否》卦与《泰》相反。《泰》乾下坤上,天地阴阳相交而成交通之势,在人事上象征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君子用事、小人失势。《否》则坤下乾上,天地安于原位,阴阳不交,出现闭塞的局面。在人事上象征政治黑暗、社会混乱,小人得势、君子弃用,因此说"大往小来",《彖》说"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小人导致了否塞的局面,也能在否塞的环境中吃得开,所以说"之匪人"--形势发展到了对小人有利的局面。对小人有利,自然对君子不利。在否塞的形势和环境中,君子难以容身用事、有所作为,因此说"不利君子贞"。在这种形势下,君子应如《象》中所说"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以节俭为德而避难,不可为求荣华富贵而居官位享俸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
|
|
第1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1) | 第2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2) | 第3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3) | 第4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4) | 第5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 | 第6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2) | 第7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3) | 第8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4) | 第9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1) | 第10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2) | 第11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 | 第12节:三《屯》:万事开头难(1) | 第13节:三《屯》:万事开头难(2) | 第14节:三《屯》:万事开头难(3) | 第15节:三《屯》:万事开头难(4) | 第16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1) | 第19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2) | 第20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3) | 第21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1) | 第22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 第23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3) | 第24节:七《师》:武王伐纣实录(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