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 九雲記   》 第三十五回 楊丞相陳疏乞養 真上人返本還原      無名子 Mo Mingzi

  且說魏王對英陽、蘭陽兩公主說道:“我今有一件心麯之事,要與公主說道久矣。未知公主盛意何如?”兩公主齊道:“丞相有言便說,何有於妾等?”丞相道:“今章兒八人,俱為榮顯。今我年逾四旬,鶴發相親,俱躋八旬。喜懼之忱,日深一日。正是古人所云,事親日短。吾欲上一表陳懇,要為退休乞養,以盡反哺之誠,以遂林壑之願,以娛餘生。公主以為何如?”兩公主斂裧俱道:“丞相之意,妾等豈有不知。富貴而不知退,古人謂之不知足。惟丞相早為之?”丞相大喜,遂取文房四友,手寫一表,自詣金馬門以上表雲:
  丞相、駙馬都尉、魏王臣楊少遊齋沐謹上表為乞養事:富貴而不歸故鄉,古人比之為衣綉夜行;仕宦而不知休退,智者戒之為不能知足。臣本鹹寧一布衣,上有雙親,終鮮兄弟。所願衹在於得進仕路,鬥祿供親,庶竭魯鈍,芹忱事君,不陷罪戾,得免饑寒,足矣。幸際盛世,原蒙鴻休,榮及父母,位極人臣,衹是孝心之萬不近似者也。況又如臣疏逖,進選禁臠之親,恩出格外,榮動一世,稟俸逾分,身居青雲之上,賞賫相續,口厭珍羞之味,是豈臣夢寐之所及也哉。臣晝宵戒懼,過福之災,不能自安於食息之間。且臣之父母,年俱八十,臣內外扶將,身不得自由者,亦已數年於茲矣。臣本纔湔識衊,曾未報涓埃之萬一,而事君之日長,事親之日短,正是臣今日之情也。臣庸是焦迫,敢不避屑越,胃進乞養之章,伏乞聖明特垂孝理之政,許臣丘壑之志,罷臣丞相之職,收臣魏王之綬,臣將父母退歸田廬,歌詠聖德,粗伸至情,為聖世之逸民,免亢竜之有悔,臣不勝感激冀懇之至。
  天子覽表嘉賞,手賜恩批,辭意勤摯,特解丞相之職,衹命奉朝請,五日一朝,參聽朝廷大事;又賜黃金三百鎰,彩緞三百匹,以為養親之資。
  魏王感激恩數,詣闕謝恩。自此日侍留守、庾夫人,燕安歡樂。暇日,又同兩公主、六娘子,登樓邀月,賞花對酌。有時與楊少璉、鄭云鎬邀約韓、越諸姻親,或尋梅賦詩,或坐鬆聽琴。如此,過了十餘星霜,虞氏八媳婦、綉蕙六姑娘各生子女,內外孫曾不啻百十人,留守夫妻年逾九旬。
  一日,魏王、公主開宴陪侍,諸孫內外滿前歡樂。酒過數巡,留守忽愀然噓唏,命進一杯,飲畢,道:“吾傢世守清白,我身早舉孝廉,但不欲仕宦,志在林壑,教子一經,以述傢聲。不自意吾兒們極人臣,戚聯帝傢,富貴封爵目,已是太濫。又是諸孫八人,一時榮顯,居然為一世之所豔慕。滿盈之戒,於斯為極。但願吾子孫嚮國盡忠,在傢守禮,以繼祖先之令名,無墜傢聲之清白而已。若曹戒之,勉之。”丞相再拜受命,翰林兄弟俯伏銘佩。
  少刻,留守、庾夫人神色忽然少變,不似平常。丞相驚異遑焦。須臾,臉上發了紅,有似回光返照。丞相大懼,即忙進上參湯。留守、庾夫人同時牙關已經緊閉了。一室遑遑,秦淑人、賈孺人各自輕輕扶着腳步,婆子們又將牀安設停當,鋪了被褥。衹見留守夫婦合了一回眼,喉間略一響動,臉變笑容,竟是雙雙去了。兩人享年同是九十三歲。衆婆子急忙停牀。
  於是魏王、祭酒、翰林等在外,一邊跪着;公主諸人在內,一邊跪着,一齊舉起哀來。外面傢人,各樣預備齊全,衹聽裏頭兒一傳出來,從魏府大門起,至內宅門,扇扇大開,一色淨白紙糊了,孝棚高起,大門前的牌樓立時堅起。上下一等,登時成服。
  魏王報了丁憂,禮部奏聞。皇上深仁厚澤,念及魏王功勳,楊氏世代清白,又係兩公主舅姑之喪,賞銀三千兩,諭禮部主祭。傢人們各處報喪,從親友姻戚又見聖恩隆重,都來問喪之中,另有別誼。
  魏府擇了吉時成斂,停靈正寢。楊章諸兄弟帶着傢人辦事。
  內裏兩公主、秦、賈兩娘、虞氏等,分頭應靈傍哭泣。虞氏係是塚婦,照關裏頭的事。英陽心中為是虞氏未經過喪事的,怕他料理不來,被人見笑,悄悄的問道:“外面的事,已經長兒料理,你可以辦的裏面事麽?”虞氏素是有慧有德,諳練有體,便對道:“事有不知,稟問太太就是了。”英陽見說得有理,暗自歡喜。
  府中已過了三天,去請欽天監涓吉人來,按了法歷,推譯出殯的日子。涓吉人道:“這四月十八日,是上吉日了。”於是更定幹事的兩人,各處經紀的事,專聽虞氏並用。住持忙備午齋端上,兩人略為用過,吃茶,趕忙的進城,回來料理出殯的事。一面又派人先往鐵檻寺,連夜另辦修飾停靈之處,並廚茶等項、接靈人口。
  及至四月十八日,魏府大街上,一條白漫漫人來人往,花簇簇官去官來。鄭司徒、李都尉、張丞相、謝尚書,一般姻親,你來我去,不能計數。天子屢遣太監吊慰。魏王以下,一般傢人,俯伏庭下領旨。又禮部官員,自來接應。
  那一夜,燈明火彩,客送官迎,百般熱鬧。及至天明吉日,臨街大門洞開,兩邊起了鼓樂。一般六十四名青衣先請留守靈,前面銘旌上大書道:“中都留守司留守楊公諱某之靈柩。”次又一般的六十四名青衣,請庾夫人靈,前面銘旌上大書:“鹹寧郡夫人楊門庾氏之靈柩。”一應執事、陳設,皆係現趕新做出來的,一色光彩奪目。
  外面齋人到了,辰初發引。魏王斬衰,一身孝服,哭泣極盡孝子之道。靈柩出了門,祭酒、翰林、捨人諸服人,次第隨後。便有一個老太監,帶着三、五個太監,奉天子慰旨,擺立路上。魏王以下諸人下了騎,設香案,頂禮叩頭。太監緻慰勸粥畢,太監等復命。又太子千歲爺,命太監吊慰致祭。
  然後,越王、琅琊王,一是姻親,一是嬌客,因此不以王位自居,如今設了路奠,換了素服,坐着大轎,嗚鑼張傘,到了棚前落轎,手下各官各各兩傍擁待。魏王、翰林諸人,連忙迎上來,以國禮相見。越王、琅琊王俱轎內欠身答禮,並不自大。翰林兄弟在魏王跟前俯首道:“今蒙郡駕下臨,蔭生輩何以剋當?”越王道:“世交何出此言?”遂回頭,令長府官主祭代奠。魏王等一傍還禮,親身來謝。兩王爺十分謙遜。翰林復前來請回輿,越王道:“令尊親已登仙界,而今碌碌塵寰中人,豈可越仙輀而進呢?”魏王等見兩王爺執意不從,衹得謝恩回來,命手下人掩樂停音,將兩殯過完,方讓越王、琅琊王過去。
  又不滿行了一裏多遠,一路熱鬧非常。剛至城門,又有各親傢祭棚接祭,一一的謝過,然後出城,竟奔鐵檻寺大路。走了半日,來到寺前,早又前面法鼓金饒,幢幡寶蓋,寺中衆僧擺列室傍。少時,另演佛事,重設香壇,安靈於內殿偏之室之中。然後一應親友,各自告辭。翰林諸人一一謝了。至午末,方散盡了。所有孝男等,俱應在廟伴宿。做過三日道場。自此,又渭日靷返兩柩,還了鹹寧先塋,安葬吉地,竪碑守墳,以了喪事。不必細述。
  光陰倏忽,奄過了三霜。此後,翰林十四兄弟姊妹,連生子女。堯慶、舜慶諸兄弟,連誕重孫、內外孫曾一百十餘人,大半是登科,高官顯秩。魏王年躋六旬,富貴福祿,古往今來,罕無比倫。
  一日,魏王朝覲登殿,天子賜錦墩坐下,優禮恩數,傾動朝廷。天子又賜禦酒三杯,謝恩退朝,俱道聖眷隆盛,因與兩公主、六娘子,攜了兒孫幾個,同意九雲樓,更進杯酌,評古論今。酒至半酣,時值九秋,落木蕭瑟,雁侶叫霜,西風落照,好生凄楚。魏王把杯望遠,忽愀然不樂,噓唏一聲,就命堂下的取來匣中古琴,置諸膝上,手調琴弦,彈起一套古調。這便是孟嘗君泫然淚下、於雍門周躑躅歌之一麯也。聲韻嗚咽,一座慘淡。
  魏王便道:“今我有一個定論,欲與我子孫講講,鹹來聽我。”於是衆丫鬟及堂下的,分頭去告翰林諸昆季綉蕙、虞氏衆妯娌,一齊來侍。魏王起身還坐,便說道:“古人說的最好。他道:他行好事,莫問前程。又道:善惡昭彰,如影隨形。無論事之大小,衹憑這個『理』字做去,對得天地君親,就可俯仰無愧了。今日大傢在此相聚,總是子女孫曾。為我子孫的,不嫌絮煩,我還有幾句話:即如為人在世,那做人的一切,舉止言談,存心處事,其中講究,真無窮盡。若要撮其大略,衹有四句,可以做得一生一世良規。這四句就是聖人所說的:非禮忽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能依了這個處世,也可算得第一等賢人。這是為人存心應該如此,不應妾為的話。至若每日應分當行的事,即如父母尊長跟前,自應和容悅色,侍奉承歡,諸務仰體,麯盡孝道:“古來相傳孝子、孝女甚多,如老萊子斑衣舞彩之歡,子路百裏負米之誠,孰不欽仰?又如緹索贖父除刑,木蘭代身戍邊,以孝女着焉。崔澹妻之升堂乳姑,鄭義婦之冒刃救姑,以孝婦名焉。見他們行為如此,其平時家庭盡孝之處,可想而知。所以,至今名垂不朽。至於手足至親跟前,總以和睦為第一。所謂和氣緻祥,乖氣緻戾。苟起一爭端,即是敗機。如田傢一顆紫荊,方纔分傢,樹就死了。難道那樹曉得人事?因他分傢,就要死麽。這不過是那田傢一段乖戾之氣,適值發作,恰恰觸在樹上,因此把個好好紫荊花就戾殺,他傢其餘房産各物,類如紫荊這樣遭扇戾氣的,想來也就不少。雖說紫荊會死,房産不會死,要知房産分析,或轉屬他姓,也就如死的一樣了。”蘭陽接口道:“妾聞得田傢那顆紫荊,是他自己要死,以為警戒田傢之意。怎麽說是戾死的?”魏王道:“這話錯了。自古至今,分傢的也不烽,為何可聞別傢有甚樹兒警戒了?難道那樹死後曾托夢田傢,說他自己要死麽?即使草木有靈,亦决不肯自殘其生,從他人救人。我說那樹當時倒想求活,無如他的地主已將頽敗。古人云,人傑地靈。人不傑,地安得靈?地不靈,樹又安得而生?總是戾氣先由此樹發作,可為定論。”蘭陽復道:“怎麽別人傢沒見戾死過樹木?難道別傢就無戾氣麽?”魏王發嘆道:“戾死樹木,也是適逢其會。別傢雖無其事,但那戾氣無形無影,先從那件發作頽敗,惟有他傢自己曉得,人又何得而知?後來田傢因不分傢,那顆紫荊又活轉過來,豈不是和氣緻祥的明驗麽?剛纔說的侍奉承歡,至親和睦,這都是人之根本,第一要緊的。其餘如待奴僕,宜從寬厚。飲食衣飾,俱要節儉。見了人傢窮睏的,盡力周濟他。見了人傢患難的,設法拯救他。如果人能件件依着這樣行去,所謂人事已盡。至如任性妄為,緻遭天譴,那是自作薛,不可活,就怨不得人了。”英陽道:“剛纔說的善惡昭彰,如影隨形,講的正理,金石之教。”魏王復道:“還有一說。若謂陰騭文、善惡報應是迂腐之論,那《左傳》說的『吉兇由人』,又道『人棄常則嬌興』,這幾句不是善惡昭彰明證麽?即如《易經》說的,『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書經》說的『作善,降之百殃。』這些話難道不是聖人說的麽?近世所傳聖經,那墳典諸書,久經澌滅無存,惟這《易經》、《書經》最古。要說這個也是迂話,那就難了。我記得《論語》同那《大戴禮》都說,倮蟲三百六十聖人為之長。聖人既是衆人之長,他的話定有識見,自然不錯,衆人自應從他為是。況師曠言:鳳翥鸞舉,百鳥從之。鳳之禽之長,所以衆鳥都去從他。你想,畜類尚且知有尊長,何況於人?又何以人而不知鳥麽?”這魏王一番話,說得公主、娘子齊聲道是,翰林兄弟都斂膝服膺,綉蕙、虞氏等諸娘婦俱起拜敬服,俯伏道:“爺爺明訓,敢不佩銘。”魏王復噓唏西望良久,便道:“我又有一話,為公主、諸娘子聽聽。大凡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正是古人慷慨之語。自古英雄豪傑,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不過一時之朝露,見即幹。是故秦皇、漢武要求不死之藥,欺欲凋三光而閱千秋,然畢竟免不得了一個土饅頭。正所謂:『隔室空堂,當年紳笏滿牀。衰草柘楊,曾為歌舞場。蛛絲也結滿雕梁,緑紗今又糊在蓬窗。』今我少遊,不過鹹寧一布衣,其始也亂離奔竄於華陰途中,得遇二仙山真人救濟教育,教以諸般經法。幸際鴻休,位已極於人臣,貴為封於王爵。且與諸娘八人同享富豪。今年已老,而發又白,子孫繞膝,榮華滿前,天天行得個安樂。如非前生夙緣,何以享此?但一朝緣盡而散,今坐之劉樓廣廈,還為衰草枯楊;歌筵箅席,便作蓬蒿寒煙。徒為享蕉童牧叟指點,謂之昔日楊丞相與八娘子同居行樂之地,今安在哉!可不是一場興喟之資乎?幾天下惟儒、道、釋,是謂三教。儒是幼而讀孔、孟之書,長而事堯、舜之君,出入金華,端委廊廟謀猷,不負所學,施措得行其志。功勳被他丞黎,名聲垂彼竹缺點。厥或輕爵傲貴,含華隱曜的,猶必林開緇帷,門設絳帳,傳道授業,發蒙解惑,也使傢習促舒之書,人識康成之裏,生而身名俱榮,沒而統緒不墜者流也。然儒傢之教,總是名利場中富貴極頂,不知不覺,冥官又來相邀。細細想去,仍是一場春夢。道以清虛為宗旨,玄妙為法門。養志無為,邀情物外。有若齊相築室而延師,晉士揮塵而談理,是所謂道傢者流也。這雖欲深根基礎蒂,長生久視為務,又是泡沫風燈,淹速能幾?不及百年,其人與骨,皆已朽矣。至若釋教,則宏宣勝業,弘修善根,開遵遇迷,津梁品庶。得其道者,是名為佛。說法而頑石點頭,誦經則天花亂墜。肉身形解,禪心蟬蛻,十方遍照,萬劫恆存,此其為最神而最久也。吾於近日,每夜睡着,則必夢中參禪於寶榻之下,講道於薄團之上。這必是有佛傢捨不得的宿緣而然也。今我欲超脫塵世,謝卻苦海,優遊物外,訪道於裴航,問津於如來。但諸娘子緣若未盡,有難捨去;又或前緣相孚,亦安知不倒也同會一處麽?”八娘子係是南嶽衛元君侍女謫下的,一聽魏王之言,自然氣味相感,同時斂裧對道:“富貴繁華,今時一時之榮。請道求教,即前生已定之緣。丞相如欲脫超塵緣,妾等願為相隨於物外。惟丞相但從心願罷。”魏王大喜,贊嘆不已,道:“世上名利場中,原是一座迷魂陣。世人正在陣中,吐氣揚眉,洋洋得意,那個還能把他拗行過?一經把眼閉了,這纔曉得:從前各事,都是枉用心機,不過做個夢了。”如此說話之間,但見一個和尚,瘋瘋顛顛,手持一朵靈芝,來立於前。魏王詫異,問道:“仙師從那裏到來?”和尚道:“貧道過自苦海邊,從回頭岸輪回洞來呢。”魏王點點頭,復問道:“大仙此時又往那裏去了?”和尚道:“彼處有座仙島,名喚返本島。島內有個仙洞,名喚還原洞。我往那裏去了。”魏王不等說完,又問道:“大仙所訪何人?”和尚道:“我之所訪,非仙非道,便是大慈大悲一個先覺化身的。”魏王聽了,心中若悟若迷,如醉如醒,不知怎樣纔好,呆了半晌,不覺下拜道:“弟子愚昧,今世苦海莫能超脫。大仙所教,一個不懂。求大仙大發慈悲,倘能超度,脫離紅塵,情願作為弟子。此去返本島還原洞,還有若幹路?”和尚道:“遠在天邊,近如眼前。丞相自去問心,休來問我。”魏王道:“大仙手中之物,是何仙草?欲與何人?”和尚道:“我欲贈與若悟若迷、如醉如醒的。”魏王道:“弟子心中實若大仙之言。願大仙賜我,指示迷路罷。”和尚把手中芝草遞與魏王,道:“且請丞相把這仙芝用過,滌蕩滌蕩凡心。倘悟些前因出來,我們更好談了。”魏王接過,一面道謝,一面把芝草吃了。登時衹覺神清氣爽,再把和尚一看,衹見那和尚生得骨格不凡,豐神迥異,那裏是剛纔的瘋瘋顛顛樣子?魏王心中略有頓悟,不敢有言。
  和尚衹把手一張,衹聽呱剌剌雷聲振耳。霹靂之中,現出一條彩雲。彩雲之上,端端正正托着一龐眉秀骨的大仙,呼了:“性真,已脫凡塵,可能返本麽?”性真仰看時,明明是天台山蓮花峰上六觀大師。性真於是叩頭流涕,道:“性真已大覺。伏願師父喚醒前緣,收育於蓮花峰上罷。”大師道:“總是一夢。昔人所云,乘興而去,興盡而來。不關我事。”此時,公主等八娘子,已滌洗了脂粉,脫下了綺羅,下階羅拜道:“弟子等八人,本是南嶽衛夫人侍女,已聽師父之明教,舊愆已覺。伏願師父收育,同歸於極樂世界,以頌萬世無量之恩。”大師道:“善哉,善哉。總是一傢之空。”遂引上法座,並講說一場經文,真是天花亂墜。於是性真、八仙女等俱已頓悟。
  大師遂大集徒衆,道:“我本為傳道,遠入中國。今已有其人,吾可行矣。”就將袈裟、衣鉢、經文傳給性真,便嚮西天去了。
  此後,性真在蓮花道場,教化大行。八尼姑師事性真,俱成菩薩,並歸西天。
  此是萬歷年間新聞異事,編成《九雲記》三十五回。後人有詩,贊嘆性真。詩云:
  曾因一念結塵緣,暫假邯鄲午枕邊。
  自是道心難久住,空潭印月在清天。
  又有詩贊八仙女,詩云:
  由來竊藥悔嫦娥,仙袂相隨渡鵲河。
  花雨一番蝴蝶散,碧雲無限月明多。
  又有一律,單單稱六觀大師悟道成佛,詩云:
  袈裟現相是金仙,說法蓮花最上顛。
  道載河山無量界,心通天地有形先。
  三生石榻鑒塵性,一喝禪壇運化權。
  從此空門傳鉢在,月明飛錫嚮西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一回 西王母瑤池宴蟠桃 釋性真石橋戲明珠第二回 鹹寧縣性真投胎 衆鄰捨潘瞽說命
第三回 百花姑合席說功過 八仙娥同時降塵凡第四回 華陰閨女唱和楊柳詩 紫虛真人傳授陰符經
第五回 楊解元獨點花魁 桂蟾月自擬月姥第六回 假女冠鄭府彈琴韻 巧春娘妝閣喻弓影
第七回 說婚媾老司徒起怒 通關節大學士發誓第八回 楊少遊金榜擢狀元 鄭司徒花園迎嬌客
第九回 鄭瓊貝書齋賭棋 賈春雲綉閨詠鞋第十回 賈春雲為仙為鬼 鍬驚鴻乍陰乍陽
第十一回 金鑾直廬學士吹簫 蓬萊別殿宮娥請詩第十二回 秦宮娥掩泣隨黃門 楊學士陳情叩青鎖
第十三回 鄭司徒承旨賴婚 楊學士再疏下獄第十四回 日本國潛師犯青州 楊元帥練兵出濟南
第十五回 楊元帥擺開鵾鵬陣 倭總兵敗走泰安州第十六回 瀋裊煙捨劍訴真情 吉乎飛出兵說奇計
第十七回 廖先鋒誤陷盤蛇𠔌 楊元帥做夢白竜潭第十八回 白竜潭元帥破陰兵 洞庭湖竜王設宮樂
第十九回 平秀突捲兵渡海 楊元帥奏凱還朝。第二十回 蘭陽主微服拜佛 鄭小姐承旨入宮
第二十一回 鄭小姐賜爵英陽主 賈春雲續詠喜鵲詩第二十二回 賞三軍元帥辭封爵 歸花園春娘傳假音
第二十三回 兩公主一席合卺 雙親堂聯車入京第二十四回 英陽主諱名貶鄭氏 魏國公假病說鬼話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