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35節:十一《泰》:政通人和享太平(2)      臧守虎 Cang Shouhu

  渡河屬於交通之一,因此本爻中又以渡河為比喻,說明如何使不通轉為通的交通道理:大河擋住人們的去路,這是不通;把掏空的葫蘆捆綁在身上渡河,意在求通;渡河被大水衝走,說明交通之難;在中流的時候得到救助,這又是難中得通。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九三:沒有平坦而一點不傾斜的,沒有一去而不復返的。占問艱難,沒有過錯,不用擔心,如果心中誠信,在糧食上有福可享。
  陂(pí),傾斜。艱,墾耕土地艱難,《說文》:"土難治也。"其,表示假設。
  世界上沒有絶對平坦的道路,再平坦的路也不會沒有一點傾斜;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走嚮其對立面,沒有一去不復返的。這是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一語通俗地闡述了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規律,含有深刻的辯證思想。依據這個辯證規律,在一定條件下,有利的因素可以轉化為不利的因素,反之亦然。另外,從卦象上看,九三爻處於下乾與上坤交接之際,已經預示了這種轉化。
  我國是一個農業國傢,自古以農業為本,靠農業吃飯,周人更是如此,其祖先後稷即以糧食作物而命名。要發展農業,首先要開墾荒地。然而在生産工具落後的古代,開墾荒地是非常艱難的,這是不利因素。雖然如此,但如果不在睏難面前退縮,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積極創造條件,剋服睏難,辛勤拓荒耕耘,總會有所回報的,因此說"艱貞無咎,勿恤,於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四:(思想、行為)輕浮,由於鄰國的侵略而不富,因為自己心中誠信而不加以戒備所導致。
  翩翩,本義是鳥兒飛上飛下的樣子,在這裏比喻思想、行為的輕浮。以,由於、因為。戒,戒備。
  自己心存誠信,這本是好事。但因此也天真、一廂情願地認為他人也是如此,因而在思想、行動上麻痹大意、不加以戒備而遭鄰國侵略,這是有利的因素轉化為不利的因素。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六五:帝乙把少女嫁給周文王而帶給周人福祉,非常吉利。
  帝乙,商王,紂王之父。歸,嫁。妹,少女的通稱。祉,福祉。
  "帝乙歸妹"為歷史史實。其背景是這樣的:周文王姬昌之父季歷曾為商徵伐邊疆民族有大功,但功高震主,遭到帝乙之前的商王文丁的疑忌和殺害,從此周與商結下世仇。周文王為報殺父之仇,曾於帝乙初年,不顧國力,倉促伐商而失敗。當時,商王朝統治下的部落叛亂四起,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其他叛亂部落,商王朝對於周人采取了和親政策,把商國貴族莘君的女兒嫁給周文王以安撫、籠絡周人,這就是"帝乙歸妹"。而周人從伐商失敗的教訓中也自知還無力與商相抗衡,不得不面對現實、繼續維係對商的附屬關係,與商修好,因而接受了這宗婚姻。"帝乙歸妹"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的一次出於政治目的的聯姻,意在修復商、周之間破裂的關係,這符合商、周雙方的共同利益,且從當時商大、周小的形勢來說,商王下嫁少女於周文王,被認為是對周人的一種恩遇,可以給周人帶來福祉,《詩經·大雅·大明》一詩中就表露出周人這種受寵若驚、頗為自得的心理,因此說"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因為"帝乙歸妹"在一定程度上修復了商、周本已破裂的關係,所以爻辭記載、引用這一史實,進一步闡述事物由"否""泰"轉化的道理。
  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上六:城墻倒塌在壕溝中。從都邑中發佈命令,不要興兵作戰,占問有麻煩。
  隍,無水的城壕、壕溝。邑,城邑、京師。《左傳·莊公二十八年》中說:"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城墻本來是挖掘城壕中的泥土壘砌而成,是因為戰爭的需要而設。現在城墻倒塌,城墻的泥土又回填到原來取土的城壕裏,因此說"城復於隍"。城墻為什麽會倒塌呢?或者是由於年久自敗,或者是由於戰爭中被摧毀。但聯繫全卦由九四不利嚮利轉化的趨勢看,更有可能是人為的推倒、鏟平。把城墻推倒,不再需要城墻,如同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一樣,是戰爭、混亂局面結束的一種標志。例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是把"墮壞城郭"、"夷去險阻"作為自己統一天下的標志和象徵。爻辭以此進一步說明,混亂、否塞、不利的局面轉化為統一、通泰、安定的局面。天下已經平定,不可再興師動衆、大動幹戈,因此說君王自都邑中發佈命令告誡"勿用師",否則"貞吝"。《象》說:"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其中所說的"亂"並不是"混亂"的意思,而恰恰是"治"--安定、正常的意思,這種現象在訓詁學上稱為"同出而背訓"。按照《左傳·莊公二十八年》關於"都"、"邑"的界定,君王"自邑"而不是"自都"發佈命令,大概因為此"邑"是徵戰中剛剛占領的敵方城邑,所以沒有供奉宗廟先君的牌位在內,因此稱為"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