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说评论 》 嚮權威發難、顛覆文學——十作傢批判(一) 》
一次力不從心的越軌(5)
朱大可 Zhu Dake
道德激憤下的所謂社會圖景 在梁曉聲們還沒有回到小說中去之前,讓我們先耐着性子把這本《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看完吧。既然他已經寫出來了,而且印了數萬册,賣得全國到處都是,況且我們又自己花了錢,那就還是讀完吧。這既是對作者的尊重(人傢寫這麽一部驚世駭俗的著作夠多麽不容易啊!),也是對我們自己所付鈔票的尊重,畢竟我們——按梁曉聲的說法屬於平民階層——手中的鈔票並沒有多餘。 在這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中,梁曉聲固然學理不夠、知識準備不充分、研究也不甚透闢,但他所擅長的小說才能還是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發揮得也比較淋漓盡致,稱得上氣韻貫通,情濃墨酣。也就是說,他以他一貫的道德激情,為我們描述了一幅世紀末葉的社會生活圖景。儘管他筆下的這幅圖景帶着道德激情的偏執與憂憤,但仍然是可看、可說、可以圈點的。 關於“當代資産者階層”—— 梁曉聲列舉的,大多是些最早、最快地達到最富的人。在梁曉聲看來,這個階層中都是些什麽人呢?那是些特權者們的後代,他們靠“賣批件”“賣條子”驟然暴富;那是些“抓住了機遇的人”,或者說是一些騙子式的投機者;那是些賣“青春股”的女人,以娼妓的方式聚得財富;那是些影視界的少數“大腕”;那是些出版業中早期的二渠道書商……等等。當然他也沒有忘了提一提“靠篳路籃縷的創業精神和誠實可敬的腦力勞動富起來了”的人,但這些人他衹是一筆帶過。“當代資産者階層”這一章,是全書最長的部分,長達141頁,在這麽長的篇幅中,他着力描寫(分析?)了他所熟悉、認識或者與之有過一面之交的幾位當代資産者的“先富經”和“生活態”。通過他的描述,我們知道了這些“當代資産者”們大多是靠了不義之財發傢,並且他們大多自私、無德、無情義、貪婪、奢侈淫糜、腐化幹部、腐蝕國傢機體、逃稅。當然,他並沒有嚮我們提供有價值有說服力的數據,衹是東拉西扯地列舉了他所認識的和接觸到的個別人物,而這些人物不超過十個。不知他是如何“分析”並進而認識當代中國的資産者階層的呢?這種通過個案來以偏概全的學風,其結論有幾多可信度? 關於“當代‘買辦’者階層—— 他說的是今天在外國駐華商務機構裏任高級職務的中心雇員或者代理人。在這一章裏,他衹是詳細而且生動地記錄了他“應邀”出席的這些人的一次“聯誼會”的過程。這些為梁曉聲所悲憫所不屑的洋裝在身、洋文滿嘴的男男女女,他們和她們是“買辦”嗎?我們不得而知,當然無從置喙,但梁曉聲的牽強之處卻是顯而易見的;梁曉聲不喜歡他們和她們,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梁曉聲的眼裏,他們和她們,總之是沒什麽救了。 關於“當代中産者階層”—— 在這一章裏梁曉聲倒是顯得興致勃勃,因為他認為自己正當其類。在他的描述中,他把“中國中産者階層”分為二三流影視明星、電視連續劇編輯、歌星、名氣半大不小的畫傢、書法傢、個體獨資小公司法人、作傢、外資機構中的中方雇員。而“作傢”又是他所認為的這其中唯一光榮而正當的一類。在他看來,中國現在的“中産者”,除了像他這樣的經過十多年辛勤筆耕,有30多萬元積蓄算是靠勞動得來的正當收入以外,其它類型的“中産者”的資産來路都不怎麽光明磊落。在這一章中,梁曉聲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不厭其煩地列出了他自己作品的稿酬收入帳目、不厭其詳地描寫了自己簡樸而道德的日常生活細節。其用意當然非常明確,也就是為了證明一點,我的收入和他們的收入不一樣,衹有我這樣的作傢是粒粒皆辛苦,其它人就說不清道不明了。這是專門分析中國中産者階層的專章,近乎一半的篇幅寫得卻是梁曉聲自己,對於中産者階層,他到底瞭解多少、掌握了多少資料、能夠提供出可資說明問題的數據嗎?尤其是其中可能人數最衆的個體私營業主們(衹寫了不到兩千字),他除了仍以個案說明這些人的無德之外,又提供了什麽樣的有價值的分析? 關於“當代知識分子”—— 梁曉聲在這一章裏,實際上衹是古往今來地談了談知識者和“文人”的官本位意識,捎帶着提了一下他們面臨的睏境,總之狀態不是太好。這當然也算不得什麽分析,確切地說,根本就沒有進入“階層分析”,衹不過是牽強而又勉強湊成的一章。這使我們很快地就看出來,梁曉聲這個“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問題真的是沒有什麽研究,更何談“階層分析”? 關於“城市平民和貧民”—— 仍然是描述性的,但他傾註了更多的同情、悲憫和對他們頗為艱難的生活境況的悲憤。平民出身的梁曉聲,有着強烈的平民意識,這是應該得到激賞的,但他提供的解决問題的辦法又似乎過於道德化情緒化,這當然是對社會和經濟問題研究不夠造成的。 關於“農民”—— 僅僅衹是提出了淺表的現象學意義上的問題。這表明梁曉聲對“農民問題”認識上的淺薄,進而也說明他在社會經濟方面的知識欠缺。對“農”作陳舊而簡單化的理解,使他在談及農民問題時顯得非常隔漠而且“小兒科”。 關於“中國當代‘黑社會’”—— 這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領域,不知他是怎麽知道的?做過調查研究嗎? 現在我們已經大致看到,在這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中,梁曉聲的道德激憤一如既往,並且激憤直指富人(資産者階層、“買辦”、中産者階層中作傢之外的其它人)和“黑社會”(這是任何條件下都讓人厭惡的群體)。而他為我們描述的社會圖景,似乎並不怎麽美好——最起碼是我們讀了以後感覺如此,所以會激起我們同樣的道德激憤。這其中,除了他的寫作方法的失當以外,更在於他的分析方法的失當。誠如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任之先生所言:“梁曉聲觀察問題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從舊框框中完全解脫出來,所以在價值判斷上尚有一些誤區。總之,由於貧富差異而造成的不同階級或階層的存在,中國將會長期存在、甚至兩極分化也不足為奇,但最重要的不是其存在與否,而是其金錢流動和階層不斷轉換的合理性,也就是說,社會的平衡發展在於貧睏階層經過努力永遠有緻富的希望,而富裕階層掉以輕心則有可能丟掉財富。因此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但梁曉聲似乎一直不想弄明白這一點,他總是試圖用道德評價來代替歷史評價,用道德激情來批評生活現實,用感性來代替理性,如此認識問題的結果便是,今天的中國社會,凡有錢者富有者便大多是有問題的。資産者階層是有問題的,“買辦”是有問題的,知識分子是有問題的,“黑社會”更是重大的社會問題;中産者階層中的大多數當然也有問題,唯一沒有問題的是梁曉聲自己,像他這樣的中産者,纔是社會的道德楷模。 這就是梁曉聲道德激憤下的社會圖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 《圍城》,獨特的文學現象 | 情理相厄的"上帝之言" | 理念大於形式 | | 理智大於感情 | 局部大於整體 | 拉郎配式的意象強合 | | 自傷其類的比喻 | 《圍城》裏什麽都有,就是沒有小說 | 錢鐘書能夠與魯迅比肩? | | 文人和大衆的虛假和解 | 煽情主義的話語策略 | 行走在苦難和甜蜜之間 | | 民族話語和道德話語 | "人格結構"與"憂患意識" | 與國傢的和解--一個王朝的背影 | | 傢園景象和母親話語 | 當代散文的細小命運 | 王蒙迷霧 | | 權威意識與忠誠信念(上) | 權威意識與忠誠信念(下) | 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上) | | 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下) | 舊瓶納新酒:王蒙式創新(上) | 舊瓶納新酒:王蒙式創新(下)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