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34節:十一《泰》:政通人和享太平(1)      臧守虎 Cang Shouhu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四:(思想、行為)輕浮,由於鄰國的侵略而不富,因為自己心中誠信而不加以戒備所導致。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六五:帝乙把少女嫁給周文王而帶給周人福祉,非常吉利。
  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上六:城墻倒塌在壕溝中。從都邑中發佈命令,不要興兵作戰,占問有麻煩。
  "泰"字的本義是雙手捧水、水從兩手之間滑落的意思,引申為通順、通順無阻。
  從十二闢卦的角度來講,《坤》卦六個陰爻,純陰無陽,象徵一年之中最冷的陰歷十二月;陰極陽生,一陽生為《復》卦,象徵陰歷一月;二陽生為《臨》卦,象徵陰歷二月;三陽生,即為三陰爻、三陽爻的《泰》卦,象徵陰歷三月。陽春三月,陰陽中和,天氣宜人,萬物生發,一派生機盎然祥和的景象。
  因為羊在古代象徵吉祥,而"羊"、"陽"二字又諧音,故有"三羊開泰"的說法。
  《西遊記》第九十一回講到,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路來到金平府慈雲寺打齋。那天正值元宵佳節,就到金橋上觀燈遊玩,不想樂極生悲,唐僧被一陣妖風席捲而去,無影無蹤。孫悟空急忙駕起筋鬥雲四處追尋,忽見天神中的年、月、日、時四值功曹使者,變為牧羊人,趕着三衹羊從西山坡下過來,被悟空識破:
  行者(悟空)道:"你不在暗中保佑吾師,都往哪裏去?"功曹道:"你師父寬了禪性,在於金平府慈雲寺貪歡,所以泰極生否,樂極成悲,今被妖邪捕獲。他身邊有護法伽藍保着呢。吾等知大聖連夜追尋,恐大聖不識山林,特來傳報。"行者道:"你既傳報,怎麽隱姓埋名,趕着三個羊兒,吆吆喝喝作甚?"功曹道:"設此三羊,以應開泰之言,喚作'三羊開泰',破解你師父之否塞也。"
  這個故事情節中就涉及到《泰》卦以及與之相反而相成的《否》卦,"三羊開泰"也就是指《泰》卦而言。
  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陰去陽來,吉,通順。
  維坊年畫:三羊開泰
  小,指陰爻;大,指陽爻。往,指陰爻居上、居外;來,指陽爻居下、居內。《泰》卦乾下坤上,乾為陽,象徵天;坤為陰,象徵地。天本來在上,地本來在下。而《泰》卦乾下坤上,天地位置互換,象徵陰陽、天地交和,對立面相反相成而達到統一,如此萬物亨通,生生不息,因此說"吉,亨"。
  從人事的角度來講,陽象徵大人、君子,陰象徵小人、平民。大人、君子本在上,處於統治地位;小人、平民本在下,處於被統治地位。但如果把這種關係絶對化,而不相往來交通,勢必發生抗爭而同歸於盡。因此,居於上位的大人、君子要與處於下位的小人、平民上下互相往來交通,如此才能保持社會和諧、統一的局面。也惟有如此,大人、君子才能永保其在上之位,正如《老子》所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以下六爻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比喻,進一步探討如何使不通的局面轉化為通順。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徵吉。
  初九:拔茅草而牽引它的同類,行動吉。
  茹,牽引。以,把。匯,類。徵,指行為、行動。茅草根係相連,拔起一棵茅草會牽動其他的茅草,在此比喻三陽連動。陽象徵君子,三陽連動象徵內庭的君子同心同德、攜手前進,團结率領外庭的小人在通泰的大好形勢下共創事業,因此說"徵吉"。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九二:葫蘆掏空,用來渡河,不遠就飄走了,同伴被水衝走,在中途得到救助。
  包,葫蘆。荒,虛空。馮(pínɡ),渡河。遐,遠。遺、亡,此指被水衝走。朋,同伴。尚,保佑、救助。中行(hánɡ),中途。
  《泰》卦乾下坤上,古易之中,"坤"又作"巛(chuān)"字,也就是古"川"字。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中,"坤"字更是毫無例外地寫作"川"。商周之際,船衹雖然已經發明,但是還沒有普及,因此往往把掏空的葫蘆捆綁在身上,用來幫助渡河,因此說"包荒,用馮河"--這裏的"河"就是"坤"所象徵的"川"。但因為葫蘆體積、浮力較小,因此沒有多遠就飄走了,同渡的夥伴也被大水衝走,但幸運的是,在漂流到中流時被他人救起,或者遇到其他救生之物,因而得免於滅頂之災,因此說"不遐遺,朋亡,得賞於中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