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依据的混乱与分析的缺失 既然说到划分依据与阶层分析,那么我们首先就必须尊重学理。 对分析对象进行分类,应该采用同一的依据,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梁晓声当然是懂得这个常识的,所以,他强调了他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其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转换成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口袋里钞票的厚度。非常有钱、相当有钱、很有钱、有一些钱、刚刚满足日常基本的生活消费、无法保证基本温饱等等,这是最浅显也最简单最直接的划分依据,但在梁晓声的描述中却出现某种程度的交叉与混乱。这当然不是他故意要这样的,实在是因为他的方法的失当和统计资料的缺乏。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出文体问题,正是基于考虑。阶层划分如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量的界定,出现混乱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我们在书中更多地看到的只是简单的职业划分和职业差别。更何况,我们社会目前客观存在着的“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问题,使得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几乎无法获得。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未经细致而有效的调查,就匆忙结论,是难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社会经济问题文学化的,而这也正是梁晓声分类混乱的原因之所在。 其次则是阶层分析的缺失。一部名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的大书,缺失了学理意义上的分析,其可信度还剩下几分呢?诚然,书中不乏分析,但更多的是描述性的而非学理性的分析。描述只能说明个案,却无法阐明类的问题。对于现阶段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价值取向、政治态度、生活趣味、心理特质、人格特征……等等作为阶层分析的必备指标,仅仅通过几个极富小说特征的个案描述,是根本无法立论的。当然,如果我们越俎代庖地替梁晓声换一个书名,改为《中国社会各职业阶层生活状态报告》,那也许是比较相宜甚或是恰如其分的。但我们现在面对的分明是一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那么它所缺少的科学理性的分析便是一个致命的缺失。也正是这个缺失使我们对它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我们当然是有比较的,一个最简单的参照就是多年前那部曾经风行的《山坳上的中国》,那是一部资料详实、数据精确、逻辑严密、分析精当的著作,可以说,那样的著作才配称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而眼下的这部不伦不类的小说化了的社会生活报告就只能宽泛地称之为一种读物了。 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知识阶层或知识分子自觉地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关怀家国民族命运、担当社会良知,必须建立在知识学理的基础上,必须具备严肃而且严谨的科学理性。诚如学者南帆先生所说:“知识阶层的可贵不是勇于承担这种使命;知识阶层的无可代替在于他们利用知识实践这种使命。必须看到,由于人格示范通常是直接的、形象的,包含了戏剧情节;于是,这种显而易见的召唤 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以致于人们无意地忽视了知识本身的意义。”我现在觉得这段话就好像是专门针对梁晓声以及其它的梁晓声们说的。如果忽视或者忽略了这一点,一味地依赖生活感性和道德激情,那就是带了一个坏头,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梁晓声们显然存在着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所以最明智的做法,还是回到文学中去,用自己运用自如的小说方式去关怀今生去担当社会良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