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這個世界會好嗎   》 我不是一個學者(1)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艾:1950年到1953年,您是常到毛主席那邊去?
  梁:總是他派車接,他不用車接,自己去是去不了,進那個門都進不去,進那個中南海的大門都進不去。
  艾:我書裏是這麽說的:您去延安,和他談了一個禮拜,一個星期,一直每天晚上……
  梁:第一次去,住那個地方住16天,16天裏頭有8天見面來的。
  艾:那麽我的判斷呢就是,雖然你們的結論是,您自己註重中國的特點,特別的地方,獨特的地方,毛主席註重的是一般性,不過結果您走以後,就是到1939年,毛主席自己也開始註重中國的特點了,就是說跟以前不同了。他是抗戰的時候一直是比較註重中國社會的特點,而不是它的一般性,所以書裏推測您還是對他有一點思想上的影響了,我不知道您覺得這個說法怎麽樣,會不會太過分呢?
  梁:我不敢這樣說。
  艾:那就是說,您不是當局者,您看到他以後寫的東西,您去以後寫的東西,看他這個政策怎麽樣了,越來越像村治公社的這種措施,書裏面也是引起了別人的意見,就是說有人覺得是合理的,有人覺得還是您和他有很多很多區別,大大的分別,比如階級鬥爭這個問題啊,不過抗戰的時候中共也不是階級鬥爭,抗戰的時候共産黨還是鄉村建設,跟您當年鄉村建設很接近了,我書裏也不敢很確定是如此,不過好像是這個樣子。也很可能毛主席那時候創造的他的那套思想是按照中國的客觀事實而創造的,那麽您自己也是按照中國的客觀事實而創造鄉村建設的理論,也許是因為客觀事實相同,所以您和他理論還是很接近的。
  梁:可以說入手相同,他的革命的入手是農村包圍城市,他入手是農村,我要建設新中國,我也是入手是農村,從入手是相同。
  艾:抗戰的時候的延安的情形,根據地的情形,在華北、在華中、在陝西,各種地方,不要說籠統的很相同,就是具體的細節也常常相同的。解放以後,毛主席所註重的很多計劃,也是跟當年的鄉村建設很相同,比較註重鄉村,也有把工業、小型的工廠分散在鄉下,也不要集中在大都市,這是一個,很多啊,書裏可以說是算是爭鳴了,我不知道您對這個……
  梁:是,是這樣的。我不是昨天說過一下,從鄉村入手是沒問題了。入手幹什麽呢?主要往哪個方向去做呢?兩條,就是讓散漫的農民漸漸地有了團體組織,一面呢,從舊的生産技術來提高人力,要引用近代的科學技術。團體組織、科學技術這兩面,這兩面現在毛主席說的,他從開頭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最後人民公社,這是往組織裏頭去,不可避免,中國想要進步,一定要散漫的農民要組織起來,組織起來纔好引用進步的科學技術。事實上大傢衹能走一條路。
  艾:1950年到1953年,您和毛主席講話的時候,到他傢去講話,您剛纔說當時是想講什麽就講什麽。
  梁:漫談。
  艾:哦,漫談。話題當然很多,不過您現在還能不能想起一些當年……
  梁:我都記錄了。
  艾:您都記錄了?
  梁:我有記錄,有本子上有呢。
  艾:噢,那太好了。那您是預備……
  梁:自己藏着,沒有發表。
  艾:沒有發表?
  梁:不過,你想看,可以看。
  艾:那當然想看啦,假如您有記錄,對我來說當然太好了。
  梁:明天我可以找出來。
  艾:不用麻煩,藏在比較難找的地方,不要太急,我當然想看,不過不用太勉強地找。那發生了1953年9月份的衝突以後呢,那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跟您這樣子的……
  梁:那就是坐下來從容地談話的機會就沒有了。
  艾:就沒有了。就是開會的時候……
  梁:可以見面,見面也還握手啊。
  艾:態度跟以前不同吧?或者說以前比較和氣啊……
  梁:也還沒有什麽,不過他就是匆匆地握一下手,說一兩句話,我們也站着,他來走過,他跟這個握手,跟那個握手,走過去握手的時候說一兩句話,沒有請到傢裏來坐下來談話。
  艾:解放以來您和哪一界的人接觸最多,文藝界呢,學術界呢,政治界比較多,還是親戚多,還是當年的老朋友最多?
  梁:都差不多。因為我過去不是發起過民主同盟,所以這方面有些個舊朋友。再就是從前我在河南辦學,在山東辦學,學生有在這個地方的,也有從外頭來的,見面啊、通訊啊。我學生數量很大,我算一下,可以算是有學生關係的,他管我叫老師,聽過我講課,大概有4000人。
  艾:4000人,那很多了,所謂“桃李滿天下”(笑)。那住北京的也常有機會……
  梁:有些個人,故去的多了,他們都……因為普通人到60歲、70歲、80歲,活到80歲不是很多了,很多人都故去了。(笑)可我活得長久一些。
  艾:那50年代、60年代,那個時候還有很多老朋友吧?
  梁:有,有些在外省的還通信。
  艾:現在,當年的很多的人都已經去世了。當然毛主席、周恩來也去世了,(梁:朱委員長也去世了。)您自己當年的陳銘樞、李宗仁、李濟深都故去了。那這麽說,50年代、60年代還是跟當年的老朋友很多來往了。我記得研究您生平的時候,1966年,李宗仁從美國回來的時候,您也是出來接他,所以也許這種情形,往屆的老朋友見面的機會還是很多的。這可能算是個奇怪的問題:假定先生現在返老還童,您能從頭開始,您的事業會怎麽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出版說明艾愷教授序:《這個世界會好嗎》
馬勇:梁漱溟晚年口述儒傢跟佛傢(1)儒傢跟佛傢(2)儒傢跟佛傢(3)
儒傢跟佛傢(4)為何我還樂觀人與人相處的問題情理與物理
什麽是戒、定、慧(1)什麽是戒、定、慧(2)我做記者的時候(1)我做記者的時候(2)
陳獨秀、李大釗和我(1)陳獨秀、李大釗和我(2)當代儒傢代表人物還有誰(1)當代儒傢代表人物還有誰(2)
熊十力和唯識美國人和臺灣問題毛主席這個人(1)毛主席這個人(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