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饮膳札记   》 第3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3)      林文月 Lin Wenyue

  林文月的学术研究及散文写作,得到了台静农先生的鼓励,某种程度也受其影响--这里说的是"趣味",而不是具体的写作技巧。在《读中文系的人》一书的《后记》中,林提及台先生劝其放弃小说,专攻散文,理由是林从小生活优裕顺遂,对民生疾苦等未有深刻体验。台先生早年曾从鲁迅问学,出版小说集《地之子》(1928)、《建塔者》(1930),晚年又有笔力雄健的散文集《龙坡杂文》(1988)传世,对"文章之道"自有独特的体味。难得的是,年轻的林文月竟认同饱经沧桑的台先生的趣味--"起初他颇嫌我文笔太过流丽,教我要往平实的方向努力才好。经过了年少好炫耀卖弄的时期,近来我自觉得已逐渐收敛,比较能够符合台先生的要求了。"
  一九八一年,林文月刊行散文集《遥远》,其《后记》已谈及如何摆脱往昔的"喜欢铺张缘饰",而逐渐过渡到"宁取平实而不慕华靡",作者称"这或即是步入中年的一种心态吧"。我读林文,是在步入中年以后;之所以激赏,是否也是年龄的缘故?对于这个"敏感"问题,我曾认真反省。结论是:年龄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学养和趣味。君不见,文坛上也有越老越花俏者,即所谓"冬行春令"是也。林教授那么早就追求"绚烂"之后的"平淡",豪华落尽见真淳,与其个人性情,也与其专业训练有关。研究六朝文章出身的林教授,多次变幻方式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篇":"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以收入《交谈》的《我的三种文笔》来说,作者称自己同时兼及论文、创作与翻译,其中关于文章的看法,稍异于往时:"无论执笔为文,或读别人的作品,不再满足于华丽夸饰,而逐渐喜爱淡雅,甚至饶富涩味者。所谓'瘠义肥辞,繁杂失统',总不如结言端直为佳。"
  依照我的经验,撰写文艺评论,最怕遇到的是"学者型作家",因其思路清晰,话也说得透彻,轮到你上场,几乎已是"题无剩义"。读林文月《午后书房》的"代序"便有此感,这篇题为《散文的经营》的文章,便是极佳的"夫子自道",毋庸我再饶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1)第2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2)第3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3)
第4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4)第5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5)第6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6)
第7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7)第8节:饮膳往事(1)第9节:饮膳往事(2)
第10节:饮膳往事(3)第11节:饮膳往事(4)第12节:楔 子(1)
第13节:楔 子(2)第14节:潮州鱼翅(1)第15节:潮州鱼翅(2)
第16节:潮州鱼翅(3)第17节:清炒虾仁(1)第18节:清炒虾仁(2)
第19节:红烧蹄参(1)第20节:红烧蹄参(2)第21节:红烧蹄参(3)
第22节:佛跳墙(1)第23节:佛跳墙(2)第24节:佛跳墙(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