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餚:飲膳札記 》
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林文月 Lin Wenyue
林文月的學術研究及散文寫作,得到了臺靜農先生的鼓勵,某種程度也受其影響--這裏說的是"趣味",而不是具體的寫作技巧。在《讀中文係的人》一書的《後記》中,林提及臺先生勸其放棄小說,專攻散文,理由是林從小生活優裕順遂,對民生疾苦等未有深刻體驗。臺先生早年曾從魯迅問學,出版小說集《地之子》(1928)、《建塔者》(1930),晚年又有筆力雄健的散文集《竜坡雜文》(1988)傳世,對"文章之道"自有獨特的體味。難得的是,年輕的林文月竟認同飽經滄桑的臺先生的趣味--"起初他頗嫌我文筆太過流麗,教我要往平實的方向努力纔好。經過了年少好炫耀賣弄的時期,近來我自覺得已逐漸收斂,比較能夠符合臺先生的要求了。"
一九八一年,林文月刊行散文集《遙遠》,其《後記》已談及如何擺脫往昔的"喜歡鋪張緣飾",而逐漸過渡到"寧取平實而不慕華靡",作者稱"這或即是步入中年的一種心態吧"。我讀林文,是在步入中年以後;之所以激賞,是否也是年齡的緣故?對於這個"敏感"問題,我曾認真反省。結論是:年齡不是關鍵,關鍵在於學養和趣味。君不見,文壇上也有越老越花俏者,即所謂"鼕行春令"是也。林教授那麽早就追求"絢爛"之後的"平淡",豪華落盡見真淳,與其個人性情,也與其專業訓練有關。研究六朝文章出身的林教授,多次變幻方式引用劉勰《文心雕竜》的"風骨篇":"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思不環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以收入《交談》的《我的三種文筆》來說,作者稱自己同時兼及論文、創作與翻譯,其中關於文章的看法,稍異於往時:"無論執筆為文,或讀別人的作品,不再滿足於華麗誇飾,而逐漸喜愛淡雅,甚至饒富澀味者。所謂'瘠義肥辭,繁雜失統',總不如結言端直為佳。"
依照我的經驗,撰寫文藝評論,最怕遇到的是"學者型作傢",因其思路清晰,話也說得透徹,輪到你上場,幾乎已是"題無剩義"。讀林文月《午後書房》的"代序"便有此感,這篇題為《散文的經營》的文章,便是極佳的"夫子自道",毋庸我再饒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 | 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 | 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 | 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 | 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 第7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7) | 第8節:飲膳往事(1) | 第9節:飲膳往事(2) | 第10節:飲膳往事(3) | 第11節:飲膳往事(4) | 第12節:楔 子(1) | 第13節:楔 子(2) | 第14節:潮州魚翅(1) | 第15節:潮州魚翅(2) | 第16節:潮州魚翅(3) | 第17節:清炒蝦仁(1) | 第18節:清炒蝦仁(2) | 第19節:紅燒蹄參(1) | 第20節:紅燒蹄參(2) | 第21節:紅燒蹄參(3) | 第22節:佛跳墻(1) | 第23節:佛跳墻(2) | 第24節:佛跳墻(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