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家类 》 權謀書 》
第3節:領袖之道(2)
劉嚮 Liu Xiang
諸侯們回去以後,就召集他們的大夫,把天子的話轉告給他們,老百姓聽到高興地說:“真是好天子!他離我們那樣遠,而把我們民間的事情弄得這樣清楚,天子哪裏是可欺騙的呢!”所以那些州牧就打開四方的大門,看四方的事和聽四方的事。因此,跟前的人更加親近他,遠方的人被他安定了。
《詩經?大雅?民勞篇》說:“安定遠方,就像安定眼前的國傢一樣,以這種精神來幫助我建立大業。”
9. 以民為本
河間獻王劉德說:“夏禹說過人民沒有飯吃,就不能使用他;有了政績,但對人民無益,我也不能讓他們去做;所以要疏導河流,開鑿長江,讓它匯通其他的支流,並使五湖的水註入東海,這樣人民是辛勞了,可是他們並不埋怨,因為這是對他們有益的。”
10. 禹為罪人器泣
夏禹出門看見一名罪人,下車去問,接着自己哭起來,左右的人就說:“這罪人不守法規,所以纔會如此,您為什麽也痛哭呢?”夏禹說:“堯舜那時候的人,他們都以堯舜仁愛的心為心,現在我是一國的領袖,百姓卻以他們自己的私心為心,所以我纔會痛哭。”
《書經》上說:“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當領導的罪過。”
11. 文王的教化
虞人和芮人為爭土地,打算到文王面前評理。等步入周文王的境內,就看到他的人民和士大夫相互禮讓;再走進他的國,就看到士大夫和公卿相禮讓。虞國和芮國的人互相說:“他的人民讓禮給士大夫,士大夫再讓給公卿,這樣說來,他的領袖也要把國傢大權讓給別人,而自己不做領袖。”虞芮兩國,他們沒有見過文王,可是他們把所爭的土地讓出來做為閑田,然後各自回去。
孔子說:“文王的德化真是了不起,沒有比這再偉大的了,他不做什麽,而人民隨着他變。他沒有作為,而自有成就。衹要自己能謹慎剋己,以身作則,虞芮自然平定。”所以《書經?康誥篇》說:“衹有文王才能謹慎敬畏。”就是這個道理。
12. 說話要謹慎
周成王和唐叔虞閑居無事的時候,成王就剪了一片桐葉當作圭交給唐叔虞說:“我拿這個封你。”唐叔虞很高興,並去告訴周公。周公就去問成王:“是您封唐叔虞嗎?”成王答道:“我是和唐叔虞開玩笑的。”周公道:“我聽說天子不能隨便開玩笑,天子說出來的話,史官要記下來,工要去諷誦,士要去贊美。”於是就封唐叔虞於晉。周公可以說是一個會說話的人,這樣一來,成王將更加謹慎,表明了周公愛護他弟弟的意義,並且有助於王室的鞏固。
13. 領袖要知人善任
唐堯的時候,舜作司徒,契作司馬,禹作司空,後稷作農官,夔作樂官,作工師,伯夷作禮官,臯陶作大理,益負責驅逐禽獸。唐堯不擔任任何職務,卻作領袖,而其他九個人卻作大臣,原因在那裏呢?因為堯知道這九種職務的性質和重要性,讓他們九個人各擔當一種職務,他們這九個人都能胜任而完成使命,唐堯就成就了王天下的大業。
所以說知人善任的人,能領導天下,會辦事的人可以做大臣。領袖要知人善任,大臣要辦事能力強,不要忘了舊有的典章制度,天下就太平了。
14. 用人之法
商湯問伊尹說:“要選拔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有什麽方法?”
伊尹回答:“以前堯見到一個人就知道他是否賢能,但舜要等任用以後纔知道他是否賢能,而禹要等到一個人成功以後纔任用他。這三位領袖舉用賢能,用的方法不同,最後都獲得成功,然而他們還難免有些誤差,何況沒有法度根據,憑着自己的私意用人,失誤肯定更大。所以,一個領袖要使大臣能貢獻出自己的本領,才能萬無一失。”
15. 選人須認真
領袖的責任是什麽?就是選賢。一個領袖能得到一位賢能的助手,天下就會治理得很好。反之,雖像堯舜那樣賢能的領袖,如果沒有得力的助手,仍不能讓他的恩澤流佈天下。所以一個賢明的領袖,一定要謹慎地選擇官吏,務必要求賢,設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來幫助自己,有才幹的人讓他擔任官職,尊重他的官位,提高他的待遇,賢能的人讓他擔任更重要的職務,纔德次一等的,讓他從事勞力工作。因此,領袖就沒有可擔憂的事,在下位的人也就不會存壞心了,百官大臣能負責盡職,恩德帶給人民,潤澤普及草木,這就是使用人才的結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領袖之道(1) | 第3節:領袖之道(2) | 第4節:領袖之道(3) | 第5節:領袖之道(4) | 第6節:領袖之道(5) | 第7節:領袖之道(6) | 第8節:領袖之道(7) | 第9節:領袖之道(8) | 第10節:為官之道(1) | 第11節:為官之道(2) | 第12節:為官之道(3) | 第13節:為官之道(4) | 第14節:為官之道(5) | 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 | 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 | 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 | 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 | 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 | 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 | 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 | 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