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29節:九《小畜》:古代農業生産掠影(1)
臧守虎 Cang Shouhu
上九:雨已經下過,雨已經停止,還可以繼續運載(農作物)。婦人占問危險,月亮接近圓滿,君子行動兇險。
戰爭之後,人們轉嚮了經濟建設的活動。經濟活動是指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活動,包括農業、商業、畜牧業、漁獵等,這在《易經》中都有所反映,後將一一述及。
我國是一個農業國傢,自古以農業為本。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産資料,五穀桑麻等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如《白虎通·社稷》中說:"人非土不立,非𠔌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衆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後來"社"、"稷"並稱成了國傢的代名詞,農業在我國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周民族是我國有史可考的最早農業民族,周民族的發祥地有邰(今陝西武功縣一帶)是我國最早的農業發源地之一,其始祖後稷原名叫棄,因在農業發展上的卓越貢獻而被稱為後稷,奉為𠔌神,這在《詩·大雅·生民》中有所反映。而本卦所描述的就是周代農業生産中的一個片段。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小畜:通順。密雲起自於西郊,但還沒有下雨。
畜,通"蓄"。小畜,指小的積蓄。農業生産固然可以創造和積蓄財富,但畢竟衹是積蓄之道的一個方面、一種途徑,相對於後面《大畜》卦中所描述的牧業、商業活動的廣泛積蓄而言,積蓄之道未免偏狹,在贏利上也有小、大之差,因此與"大畜"相對而言稱為"小畜"。
從卦象上看,《易經》中以"小"指陰、以"大"指陽。如《泰》卦乾下坤上、乾內坤外,卦辭說"小往大來";而《否》卦卦象與《乾》剛好相反,卦辭說"大往小來";《大有》卦乾下離上,衹六五一陰爻,而其他五爻為陽爻,因此以"大"稱之;《大過》卦巽下兌上,最下、最上二爻為陰爻,中間四爻為陽爻,陽爻多於陰爻,因此稱為"大過";而《小過》卦艮下震上,中間二陽爻,其他四爻為陰爻,陰爻多於陽爻,因此稱為"小過";《大壯》卦乾下震上,下四爻為陽爻,上二爻為陰爻,陽爻多出陰爻,因此稱之為"大壯"。這說明《易經》卦的命名與卦象是有聯繫的,但究竟是多大程度上的聯繫,僅僅是一些卦名與卦象有聯繫,還是所有的卦辭都與卦象有聯繫,還有待於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因此,在目前和將來相當長時間內,對於《易經》的詮釋、理解,劉大鈞先生提倡的"以訓詁為主,又要參考一些通過經文自身可以看出的象"的方法,仍是一種比較穩妥的方法。反之,對每一句卦爻辭都聯繫卦象來解釋,有牽強附會之嫌,有使人如墜雲霧之感,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尤其不適合。而以訓詁為主解釋《易經》卦爻辭不僅符合一般讀者的習慣,也有助於從學術上探討《易經》卦爻辭與卦象到底是什麽程度上的聯繫。
可能有讀者會問:《易經》大部分卦象中,或者陰爻多於陽爻,或者陽爻多於陰爻,為什麽不都用"大"、"小"命名呢?這裏需要介紹一下。《易經》中對卦的命名有多種方式,從卦象的角度命名衹是其中一種方式。還有以卦中常見詞命名的,這種命名方式占大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卦名往往是卦中論述的主題,如《需》《同人》《謙》《豫》《蠱》《臨》《觀》等等;還有以概括一卦主題、宗旨的詞命名的,如《屯》《泰》《否》《睽》《姤》《既濟》《未濟》等等;還有以卦象象徵的事物命名的,如《乾》、《噬嗑》、《明夷》等等。如果衹從一個角度,以一種方式命名,就會顯得太呆板、太程式化了。
不過,僅說《易經》中以"小"指陰、以"大"指陽,仍然有一定的問題。就以《大畜》、《小畜》兩卦來說,《大畜》卦象為乾下艮上,也衹是六四、六五二陰爻,其他為陽爻,陽爻多出陰爻,卻以"大"稱之;《小畜》卦象乾下巽上,衹有六四為一陰爻,其他爻都是陽爻,卻"小"稱之。為什麽?因為"大"除了指陽爻以外,還有"多"的意思;而"小"除了指陰爻以外,又有"少"的意思。《大畜》卦象中有二個陰爻,而《小畜》卦象中衹有一個陰爻,因此分別冠以"大"、"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