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餚:飲膳札記 》
第28節:口蘑湯(1)
林文月 Lin Wenyue
口蘑湯
口蘑一種菌類,産於中國內地北地塞外,特別以張傢口一帶所生長者為最著稱。凡菌類可食者,多數味鮮美,尤其曬幹後再烹製,另有一種清香,是他種食物所難以比擬的。例如東方人喜愛的香菇,或西方人珍視的procini,都是新鮮的總不及曬幹的芬芳。
很久以前聽過來自北地的人談起口蘑,以及關於口蘑的鮮美,但是在臺灣無緣享用,所以印象僅止於耳際罷了。我甚至不知何故還記得許師母說過:"那口蘑裏頭的砂子兒啊,洗不清的,也衹好吃下去了,反正是家乡的砂土嘛!"也記得她說這話時候臉上的表情,大概是思鄉的表情吧。許師母是旗人,她年輕時離開關外的家乡,與許世瑛先生結婚,像很多人一樣,來到臺灣就沒有再回去。
據說關外的土地多砂質,關外人多牧馬畜羊,他們宰殺了羊馬,把不要的內臟拋棄於地上,久而久之,內臟腐爛後就長出菌來,這種菌便是口蘑。也有人說,口蘑是馬糞中生長出來的。聽多了各種說法後,我對於口蘑的印象是模糊的、遙遠的,也是不可思議的;總以為居住在臺灣,關外的菌類與我不相幹。直到有一次赴香港,在公務之餘閑逛銅鑼灣、灣仔一帶南北貨店鋪,偶然發現大玻璃罐上貼着"正宗口蘑"標簽。仔細觀察罐內深褐顔色的東西。枯幹的,有點近似草菇或蘑菇。小者如小拇指的上一截,大者亦不過像大拇指般。我要求店主讓我打開蓋子,探手取一粒,等不及湊近鼻尖,已有清香襲人。
我購買了一些,裝入塑料袋,復裹之以牛皮紙。與書籍、衣物等雜陳於皮箱內。回到臺北的傢,打開皮箱,竟然滿箱子的清香,令人欣喜!
我把那些口蘑換裝入幹淨的玻璃瓶,蓋緊瓶蓋,收妥在冰箱內。於是,原以為遙不可及的口蘑,果真具體地存在於我傢冰箱的一隅了。
於是,我不得不為那些具體存在的口蘑而到處去打聽烹調的方法。十餘年或二十年前,吃過口蘑的人不多,卻人人頗有一套說辭。我大略估計下來,以之烹製羹湯為宜。但衆口解說,那砂子兒總是不免。頭幾回調製出來的口蘑湯,果然鮮則鮮矣,衹是吃在嘴裏,齒間沙沙有聲,實為美中不足之憾事。直到一天,我忽然想出一妙計,纔算解决了這個問題。
我的傢人頗好咖啡,不以速溶咖啡為滿足,故而備有磨咖啡豆機,及煮咖啡壺。那咖啡豆研磨後,須計量杯數而置入一種特製的紙袋內。清水滴入其中,成為濾清的咖啡汁,渣滓則殘留於紙袋內。同樣的道理,口蘑內的砂子兒必然也可以過濾纔對。遂取一握幹口蘑,約可二十粒,略予衝洗後,即取一中型湯碗浸泡冷水中。半小時或稍久,口蘑便會逐漸開張,沉於碗底,清水則轉呈深褐色。顔色似咖啡而稍微淡淺。這時,口蘑裏包含的細砂亦因其重量而沉澱碗底,便可取另一同樣大小的湯碗,將浸泡口蘑的深褐色汁水經由濾紙袋徐徐註入。操作時,不妨取換兩三個紙袋,以避免破漏。至於汁水倒完後,完全張開的口蘑及其砂子兒,則復於自來水竜頭下快速衝洗幹淨(由於浸泡長時,菇身已全開張,所以用手指揉捏,很容易衝除砂粒)。去除砂後的口蘑,稍予擠幹,切除蒂根留用。經過此道手續後,口蘑的清香得以保全,而其令人煩惱的缺陷則可全免。至此,完美的口蘑已經備妥待用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 | 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 | 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 | 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 | 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 第7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7) | 第8節:飲膳往事(1) | 第9節:飲膳往事(2) | 第10節:飲膳往事(3) | 第11節:飲膳往事(4) | 第12節:楔 子(1) | 第13節:楔 子(2) | 第14節:潮州魚翅(1) | 第15節:潮州魚翅(2) | 第16節:潮州魚翅(3) | 第17節:清炒蝦仁(1) | 第18節:清炒蝦仁(2) | 第19節:紅燒蹄參(1) | 第20節:紅燒蹄參(2) | 第21節:紅燒蹄參(3) | 第22節:佛跳墻(1) | 第23節:佛跳墻(2) | 第24節:佛跳墻(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