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朱大可精華作品集:記憶的紅皮書   》 緬懷浪漫主義(5)      朱大可 Zhu Dake

  所有的屈原研究者都在有意忽略和遺漏下列事實:對歷史上的反叛者的追憶與頌揚,是這個人的詩歌寫作的基本母題。推翻夏啓的“五子”、弒殺後羿的寒浞、抗滅夏桀的成湯、興師問罪的文王,上述著名叛臣的姓氏與事業,受到屈原如此熱烈的眷顧,以至成為反復吟哦的對象。
  在反叛者的名册中,伍子胥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楚國最傑出的復仇者,因全家遭到楚平王的殺戮而逃往東方,成為吳國的重臣,並率吳兵打回祖國,將已故國王的屍身掘出,痛撻三百。對於犯有如此滔天罪愆的叛徒,屈原居然明確聲稱,他要追隨其後以了遂自己的心願(《悲回風》:“從子胥而自適”)。且問,他何以要追隨此人?他有什麽難以言喻的心願?
  我想特別指出“端午節”的原初語義。“端”,就是平反與昭正之意;“午”,就是“伍”的通假字;“端午節”,就是人民用以昭雪伍子胥的日辰。而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屬於伍子胥的紀念日最終卻被屈原的闊大身影所掩替。這種情景在人類慶典史上是罕見的。衹有一種假說能夠理性地解釋這一現象,那就是“同構疊加”:一個更有力的反叛者的歷史映像將覆蓋住與之同構的其他映像。“端午”,顯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反叛者的節日,它藴含了對飽受壓迫的革命者的最盛大的贊美。
  屈原的反叛性,可能導源於一個衆所周知的原因:他的政治事務的受挫和慘遭貶竄。他沉痛的目光看到忠臣接與、桑扈、比幹和介子推的悲劇結局。他甚至警醒地指明,像申徒狄那樣因屢諫君王而不被納聽、最後抱石自沉以明心志,是毫無益處的(《悲回風》:“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這是一個貳臣所能達到的較高覺悟。
  然而,如果把屈原的悲憤僅僅限定於一個臣子對昏聵統治者的抱怨,那就大錯特錯了。屈原是一個真正的國王,這構成了他全部痛楚與怒的根源。政治失敗迫使他轉嚮詩歌,轉嚮一個可以用隱喻語言來寄托宏大野心的場所。
  讓我們來傾聽一下屈原對自己名字的註解吧。他聲稱自己名叫“正則”,叫“靈均”,這顯然是一個雙層字謎遊戲。人們已註意到“正則”(“公正”)裏隱含着“平”字,而“靈均”(靈開混沌)裏隱含着“原”字,等等。但是,這組字謎還有更重要的一層解答:“正則”和“靈均”,就是要求這個人去匡正(“正”)世界的法則(“則”),以及像神靈那樣支配(“靈”)循環生息的大地(“均”)。這既是一個喪失權柄的舊部落領袖對他的男嬰的期待,也預示出這個嬰孩在以後的年代裏所擁有的宏大野心。
  正是這種不可遏止地燃燒的野心,支持着屈原的全部浪漫主義寫作與吟詠進程。在《九歌》和《離騷》中,他反復地描述自己與衆神(東皇太一、雲中君、大司命等等)會晤或交往的豪華場面。他夢想自己像周穆王那樣出巡西方,直抵昆侖,去訪問西王母之邦,有九千輛馬車簇擁着他,像簇擁着人間最高貴的君王。他還要乘竜駕鸞,在壯麗的天庭遨遊,嚮日神、雷神、風神和雲神頒布敕令,並且追逐洛神、宓妃、湘夫人和少司命,嚮她們表達熱烈的愛慕。這樣一種對神性血統及其力量的自我鑒定,難道僅僅是某種“楚地民歌風格”影響的結果麽?
  在中國詩歌史上,沒有人(包括李白)能夠像屈原那樣顯示出非凡的王性、對時間與空間的徵服性以及野心受挫後的憤怒。因為這不僅取决於一個人的美學態度,而是主要取决於他的政治和哲學立場。也許在徵服性上,衹有毛澤東可以與之比擬。“把汝裁為三截”(指昆侖山)和“風景這邊獨好”,這些充滿獨斷性的句式,衹能誕生於一個面對世界版圖躊躇滿志的王者的偉大靈魂。
  然而,在給予了屈原以諸多贊美之後,我不能隱瞞這樣一個令人難堪的事實,即屈原的人格是高度分裂的。這個人同時擁有王者與僕人、貳臣與忠臣的四重特性(也許還應包括他對彭鹹■巫隱傳統的嚮往)。他像一個馬不停蹄地改換着角色的悲劇演員,在不同的臺詞裏呈現不同的面貌(當然它們不是面具,而是復雜心靈的直接映射)。他甚至能夠在從事高貴的反叛與徵服事業的同時,保持一個飽受委麯的忠實臣僕的卑順氣味。他是那麽盡心竭力地表白着自己對於國王的無限忠誠,信誓旦旦,到了令人發笑的地步(見《九章·惜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花城出版社
洗腳之歌(1)洗腳之歌(2)洗腳之歌(3)洗腳之歌(4)
隱士的遊戲面具(1)隱士的遊戲面具(2)墻的精神分析(1)墻的精神分析(2)
墻的精神分析(3)迷津與綫索(1)迷津與綫索(2)迷津與綫索(3)
迷津與綫索(4)約伯之痛:我們無盡的哀歌(1)約伯之痛:我們無盡的哀歌(2)靈玉的精神分析(1)
靈玉的精神分析(2)靈玉的精神分析(3)靈玉的精神分析(4)靈玉的精神分析(5)
瘟疫、肺癆、薩斯:疾病美學三部麯(1)瘟疫、肺癆、薩斯:疾病美學三部麯(2)薩斯時代的口罩美學緬懷浪漫主義(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