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读中国巫文化时代占筮书:《易经》读本   》 第27节:八《比》:一部古代外交统战大纲(2)      臧守虎 Cang Shouhu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初六:诚信地联合,没有过错。至诚至信使方国归顺,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一条重要道德准则,更是团结、联合的基础。没有诚信,一切无从谈起,因此爻辞说"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是说诚信充满了瓦罐,比喻诚信之施至广至深。诚之所至,金石为开。无知无觉的金石都能为之感动,何况是有感情的人呢?
  "它"是"蛇"的古字。因为蛇既能生存于草莽丛林,又能生存于沼泽水滨,善于潜藏不易察见,出入无常而又具突然攻击性,常使人防不胜防,危害古人的生存,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的恐惧感、不安全感。而上面所说的"不宁方"的入侵、骚扰,给商人、周人的感觉与蛇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因此也直接以"它"称呼这些方国,如《国语·晋语》"不出于它矣"注中所说"它,它族也"。可见,"有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不宁方","终来有它"与"不宁方来"意思一样,意思是说:最终使其他的部族前来归顺。只不过"终来有它"是从招顺者的角度而言,"不宁方来"是从归顺者的角度而言罢了。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六二:和内部的人进行联合,占问吉。
  从内部进行团结、联合,这是一切团结、联合的前提。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首先要搞好内部团结,稳住自己内部的阵脚,这也就是《象》中所说的"不自失也"。而"不自失"也是进一步团结、联合其他力量的前提。如果自己的内部都不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何谈团结、联合其他力量?团结、联合其他力量又有什么意义呢?
  六三:比之匪人。
  六三: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进行联合。
  匪人,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一般来说不是团结、联合的对象。这样的人,一方面一贯没有坚定的立场,常常两面三刀,出尔反尔,是骑墙派、墙头草,东风势大则顺东风,西风势大则顺西风;另一方面,这种人因为常常出入不同的集团、派别之间,对敌我双方阵营的情况都比较熟悉。与这样的人搞统一阵线,弄不好被他在关键时刻从内部反戈一击,为害不浅,因此《象》云:"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联合,难道不是很受伤吗?
  例如,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匪人"的典型代表。据《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记载,吕布先是投靠并州刺史丁原,做骑都尉的官,非常受器重。后来董卓作乱,在董卓的诱使下,吕布砍了丁原的头,又投靠了董卓,并认董卓为父。后来在司徒王允的密谋下,吕布又杀了董卓,进封温侯,与王允共同把持朝政。李傕乱起,吕布又投靠袁术,袁术厌恶他反复无常,没有接纳他。他又转而投奔刘备,不久鸠占鹊巢,把刘备赶跑而占据其地盘。最后吕布被曹操擒获,又低声下气,乞降求生。曹操虽知吕布反复无常,但又爱惜其勇武,因此犹豫不决,以目徇求众人意见,曾吃过他苦头的刘备说:"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丁原)与董太师(董卓)乎!"那意思是说:你没有看到吕布事奉丁原、董卓时是怎么做的吗?听了刘备的话,曹操心领神会,于是杀了吕布,以绝后患。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匪人"不是团结、联合的对象,但有时从大局考虑,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也可以相机、相时与"匪人"进行团结、联合。但和这样的人团结、联合,有利有弊、亦吉亦凶,关键在于"比"者的操纵取舍,这也正是爻辞没有明确断言"吉"、"凶"、"利"或"不利"的原因。
  六四:外比之,贞吉。
  六四:和外部的人进行联合,占问吉。
  外比之"与六二爻辞的"比之自内"相对而言,指和一个国家或集团的外部力量进行团结、联合。
  由六二的"比之自内"到六三的"外比之",表明"比"的范围逐渐扩大,在搞好自己内部团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和外部力量进行团结、联合,这是应该肯定和提倡的,因此说"贞吉"。但和外部的人团结、联合要有所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有贤德、能够听从统一指挥、服从统一行动的对象,因此《象》云:"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1)第2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2)
第3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3)第4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4)
第5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第6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2)
第7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3)第8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4)
第9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1)第10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2)
第11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第12节:三《屯》:万事开头难(1)
第13节:三《屯》:万事开头难(2)第14节:三《屯》:万事开头难(3)
第15节:三《屯》:万事开头难(4)第16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1)
第19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2)第20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3)
第21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1)第22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第23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3)第24节:七《师》:武王伐纣实录(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