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當時衹道是尋常 》
第27節:攤破浣溪沙
安意如 An Yiru
攤破浣溪沙
林下荒苔道韞傢,生憐玉骨委塵沙。愁嚮風前無處說,數歸鴉。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綿吹欲碎,繞天涯。
【葬名花】
最初讀到《紅樓》時很為黛玉葬花的豔美驚動,不知道曹公是怎麽想出來的。這種經典的場景,在以往的文學名著裏還沒有如此完美地被呈現描繪過。後來,讀到《飲水詞》看見納蘭詞中每多“葬花”的字眼:“葬花天氣”,“一宵冷雨葬名花”等語,纔知道任何藝術都是有跡可循,包括“黛玉葬花”。
說雪芹受了容若的啓發是有根據的。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容若同為康熙近臣,相交甚深,對容若生平之事也有所瞭解,祖輩的講述讓故事漸漸傳下來,何況還有《飲水詞》做註解,文人的心思細密,以雪芹的聰明想瞭解這些往事並不睏難。在寫《紅樓》時適當的化用這些凄豔往事,衍延而成一段經典也在情理之中。
《世說新語》稱:“謝道韞神情散朗有林下風。”謝道韞這樣的女子,氣質清華。她的風緻不但使當時人為之心折,在千年以後仍被人津津樂道。容若在《飲水詞》提及戀人屢有“謝娘”、“道韞”、“柳絮”、“林下風”等語。蘇雪林論證容若戀人姓謝,不是無憑。但若據此推斷黛玉姓謝,恐怕會惹得一幹紅迷跳腳。衹是通過容若的描述和引用可以相信,他的戀人必定是一個氣質出塵,才華出衆謝道韞式的女人,如果形象一點,我們可以想象她是接近林黛玉的類型。
關於女人,中國文學史上有兩大經典而不可超越的比喻,一是源自《詩經-桃夭》的比喻,將女人比做花;二是出自漢成帝妃合德的“紅顔禍水”一詞。“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容若完美而洗練地將兩個關於女人最美最誘惑的說法結合起來,帶出一種凄豔如落花流水的意境,其間暗用楊妃典,有生有色,與凄切中顯現出一種華麗的悲哀。這闋《山花子》堪稱容若詞的代表作之一,將典故與情語交織運用自如。情思綿邈,冷峭絶倫,淺顯中有深意,帶出無限惆悵蕭瑟。
幾乎,這是一首沒有寫明是悼亡的悼亡詞。悼的是誰,應不是盧氏。因為盧氏是高門名宦之女,嫁與納蘭,正是郎纔女貌,門當戶對。縱然早容若而亡,也不過是福薄緣淺,談不上“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的飄零。我是贊同清無名氏《賃廡筆記》中的說法:“納蘭容若眷一女,絶色也,有婚姻之約。旋此女入宮,頓成陌路。”《飲水詞》中哀婉之作,很大一部分是為此姝所作。
愛人死去埋骨黃沙。因是帝嬪,容若衹能將這痛苦壓心裏。伫立風中,滿心愁緒無可訴說,皇帝的女人不可染指,連思念都要格外小心。
“愁嚮風前無處說,數歸鴉。”化自辛棄疾的《玉蝴蝶》:“暮雲多,佳人何處,數盡歸鴉”,但是容若用的情意太深,生生把這種意境從老辛手裏搶了過來。我們會隨容若走入那個黃昏,看見他站在風中蕭瑟的樣子天空有歸巢的烏鴉飛過,啞啞枯叫,想着就覺得驚心,而忘記老辛同意的感慨問詢。
除了《葬花吟》,黛玉在還有一闋較短的《唐多令》也是凄苦頑豔身世之嘆猶重,是詠柳絮的——可以和容若的這闋詞互證。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捨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從男女不同角度比對賞之,更解其意。黛玉將自己比做柳絮,形象地說明了自己一生的凄苦,衹能隨風飄散,不能自主。 而容若“魂是柳綿吹欲碎,繞天涯”更是香豔凄苦兼而有之,將香魂比做柳絮本已夠叫人徒嘆飄零。“繞天涯“更點出伊人孤苦,有傢歸不得,有愛不能相守。
覺得古代的女子很可憐,三從四德,箍死了一生,命運如同浮萍柳絮隨水隨風,無可自主。以前會覺得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悲觀,現在纔知道她纔是真正的格物緻知,沒有寶釵的任性激昂。縱然現在的女子,百事可為,看起來不弱男人又怎樣?那種不弱,始終是弱。就像蘇青說,我看見屋子裏的每樣東西都是我自己花錢買的,可是那有什麽值得歡喜的呢?
我們輸給的,本就不是同類,不是迂腐嚴謹的規範,而是人生的不可預知。
看見藏民匍匐在佛前,親吻腳下大地,不會覺得他們卑微,反而會肅然。天地之間,留給人所行的小道,纔是人生。我們所執的態度,本就該是匍匐而謙恭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如夢令(圖) | 第3節:如夢令 | 第4節:浣溪沙(圖) | 第5節:浣溪沙 | 第6節:浣溪沙 | 第7節:虞美人(圖) | 第8節:虞美人(秋夕信步) | 第9節:虞美人 | 第10節:虞美人 | 第11節:虞美人 | 第12節:虞美人 | 第13節:蝶戀花 | 第14節:蝶戀花 | 第15節:蝶戀花 | 第16節:蝶戀花 散花樓送客 | 第17節:采桑子 塞上詠雪花(圖) | 第18節:采桑子 | 第19節:采桑子 | 第20節:采桑子 | 第21節:采桑子 | 第22節:采桑子 | 第23節:采桑子 九日(圖) | 第24節:山花子(圖)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