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26節:八《比》:一部古代外交統戰大綱(1)
臧守虎 Cang Shouhu
周武王姬發在周文王的諸子之中排行第二,但因為文王的長子早年被商紂王殺戮,因此姬發是事實上的長子。姬發既然繼承文王之位為王,又以文王的名義伐紂,從宗法制度上來說,理應由武王"輿屍"。但是武王又是軍中的最高統帥,擔負着指揮軍隊的重任,分身乏術,因此衹能由"弟子輿屍",負責運載、守護文王的牌位。這樣,就出現了"長子"與"弟子"之間在任事上的不當,而這容易使人誤認為是"弟子"繼承了王位,從而造成對軍隊指揮權上的模糊、混亂認識,不利於戰事,因此說:"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兇。"又如《象》說:"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傢。小人勿用。
上六:周王擁有天命,分封諸侯、大夫。不要任用小人。
大君,指周武王;命,指天命。大君有命,就是說周王擁有了天命。開國,分封諸侯國;承傢,分封大夫。小人,有纔無德之人,與"君子"對言。
武王伐紂,一舉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周初仍然沒擺脫天命說的影響,或者說有意利用天命說為周代商提供依據和藉口,把朝代移革、政權交替歸於天命意志作用的結果,因此說"大君有命"。戰爭勝利、國傢建立後,論功行賞,分封功臣,根據功勞的大小,或分封為諸侯,或任命為大夫,因此說"開國承傢"。奪取政權不易,但鞏固政權、治理國傢更難,用人得當與否是至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尤其不能任用那些有纔無德的小人,因此說"小人勿用",《象》說"小人勿用,必亂邦也"。《周書·武成》中載有這樣的話:"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任事惟能。"可與本爻爻辭相互印證。
由上可見,《師》卦爻辭與《周書》中記載武王伐紂前後的一些內容非常相似、相關,這說明《師》卦不是泛泛地談用兵作戰,應該就是武王伐紂的實錄。
八《比》:一部古代外交統戰大綱
比?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比:吉。根據占筮結果看,占問永遠有利,沒有過錯。聯合使不安寧的方國歸順,遲來歸順者兇險。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初六:誠信地聯合,沒有過錯。至誠至信使方國歸順,吉。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六二:和內部的人進行聯合,占問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三: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進行聯合。
六四:外比之,貞吉。
六四:和外部的人進行聯合,占問吉。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九五:光明正大地聯合,就像古代君王狩獵,從左、右、前三面驅趕禽獸,任馬前的禽獸逃逸,協助圍獵的人無須戒備一樣,吉。
上六:比之無首,兇。
上六:聯盟沒有首領,或沒有一定的目的,兇。
在古文中,"比"是二人並列的形狀,《說文》:"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引申為團结、聯合等,這是本卦的主題。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比:吉。根據占筮結果看,占問永遠有利,沒有過錯。聯合使不安寧的方國歸順,遲來歸順者兇險。
"吉"、"元永貞"、"無咎"等斷占之辭,首先從占筮的角度、從總體上肯定和提倡"比"的重要性。
"方"是商周之時對周邊一些小國傢的稱呼。在商周之時,這些周邊的小國傢經常對商、周入侵、騷擾,是導致商、周不安寧的一個重要隱患,因此當時又將這些小國傢稱為"不寧方"。商、周之時不斷地對這些方國進行武力徵討,如《既濟》九三中所說的"高宗伐鬼方,三年剋之"即是。僅是討伐一個鬼方,就用了三年的時間。可見,要想從武力上徵服這些方國實非易事,因此除了武力以外也對這些方國采取團结、聯合的懷柔政策--也即"比"。"比"的結果使原來一些不安順的方國前來歸順,因此說"不寧方來"。"後夫"是指那些最後纔來歸順的方國。"後夫"之所以"兇",是因為"後夫"本來就心存觀望、沒有前來歸順的誠意,後來衹是迫於大勢不得不來,因此姍姍來遲。像這樣的人表面上雖然歸順,但心懷異志,身在曹營心在漢,遲早要背叛而被剪滅、清除,因此說"兇"。"防風氏"可以說就是"後夫之兇"的一個典型例子。據《國語·魯語》記載:從前大禹招致衆神到會稽議事,防風氏遲遲後到,因此被大禹殺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