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类 權謀書   》 第25節:有德者得天下(1)      劉嚮 Liu Xiang

  捲五
  有德者得天下
  1. 聖人治天下
  聖人對待天下老百姓,就像把他當作小孩子一樣地看待啊!餓了就讓他吃飯,冷了就替他穿衣;養育他,使他成長,就怕他長不大。《詩經》上說:“小的甘棠樹,不要砍伐掉,樹旁有召伯探聽民意用的小草房啊。”《傳》上也說:陝西以東的地方,由周公負責治理,陝西以西的地方,由召公負責治理。召公當蠶桑農忙的時候施政,為了不影響人民的農事,所以不入城邑,就暫住在甘棠樹下的草房裏,聽取人民的意見,陝西一帶的人都能各得其所,所以後來的人懷念他,歌頌他,懷念他用言語表達出來,表達得還嫌不夠,就贊嘆他;贊嘆得還嫌不夠,就歌頌他。詩情就這樣慢慢地纍積,越積越多,多了就表現出來,表現要有方法,才能獲得他應有的地位。老百姓贊美他的仁政,對他表示敬意,所以不砍甘棠樹,這樣政治教化還有什麽行不通的呢!孔子說:“我從甘棠樹那裏,就想到宗廟的威嚴。因為非常尊敬他的為人,也就一定尊敬他的地位,讓萬物各得其所,古代聖王的理想恐怕離此不遠吧!”
  2. 孔子為理想而奔波
  仁人的德教,在內心中時時有不忍心的感覺,待人處事,一片真誠。因為他心中有不忍心的感覺,所以當他治天下的時候,好像拯救快被淹死的人一樣。看見天下強暴的欺負弱小的,多的欺負少的;還有那些年幼無依,傷殘無助的,對他們的遭遇都表示同情。所以孔子遊說經歷七十二君,希望他的政治理想能夠實現,讓老百姓生活幸福,每個人都能各安其所,萬物都能很和樂地生生死死,但始終沒有遇到這種機會。所以看到麒麟出現就很悲傷,哀嘆他的理想不能實現,他的恩澤不能廣被大衆,於是衹有作《春秋》,把素王的道理告訴後人,但他並沒有忘記繼續對人民施恩惠。因此後代的帝王尊崇他,志士們效法他,讀他的文章,傳到今天仍然還不斷絶,這是他道德的影響力。《詩經》上說:“奔走效勞,為的要實現心中的理想。”就是指此而說的。
  3. 有德者有福報
  聖王廣布仁德,施捨恩惠,並不是要老百姓報答他。
  祭祀祖先和天地山川,也不是要鬼神報答他;山高了就容易産生雲雨,水深了就有蛟竜;君子修養自己的道德,福祿自然就會來。有陰德的人一定有陽報,有隱行的人一定有顯著的名聲。以前不整修溝渠防堤,水就變成了災害,夏禹開鑿竜門和伊闕,治理了水患,讓人民能夠住在陸地。老百姓不相親近,五倫也不和順,契就教君臣要明白君臣的本分,父子要相親愛,夫婦要各守本分,長幼要有尊卑之序。田野荒蕪,糧食生産不夠,後稷教老百姓開發荒地,先施肥然後種稻子,讓老百姓都能豐衣足食。所以禹、契、後稷他們的後代沒有一個不是君臨天下的,這是有陰德的原因。周朝衰頽,禮義也不存在了,孔子就拿夏商周的典章制度教導後代,所以他的後代到現在仍然沒有斷絶,這是有隱行的原因。
  4. 讓天下人各得其所
  《周頌》上說:“年成好的時候,黍醴都豐收,盛滿了倉庫,多得難以計算,做酒做醴,獻給祖先,配合各種禮物,希望降福給所有人民。”《禮記》上說:“上牲沒有了,就用下牲,下牲沒有了,那麽就沒有東西供祭祀了。”由於違背禮節,便會引起不快。所以聖人對於天下,好像坐在廳堂上一樣,現在假定滿堂的人都喝酒,衹有一個人獨自對着角落在哭泣,那麽滿堂的人都因此感到不愉快。聖人對於天下,好像坐在廳堂上一樣,衹要有人沒有得到安置,那麽堂上的祖先一定不樂,就是孝子,這時也不敢拿着東西進獻。
  5. 道德比山川重要
  魏武侯順西河而下,在半路上對吳起說:“河山是多麽的美麗險要!這真是魏國的寶。”吳起答道:“人主的道德重要,河山的險要並不重要。以前三苗氏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是鄱陽湖,由於自己不重視德義,終被夏禹滅亡;夏桀的時候,左邊是河濟,右邊是太華,南面是伊闕,北面是羊腸,由於施政殘暴不仁,終被商湯放逐;殷紂王的時候,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北面有常山,南面有大河,也由於施政殘暴不仁,終被周武王滅亡。從這些例子看來,在乎人主的仁德,不在乎河山的險要。假若人主不註重自己的品德,船上的人都是你的敵人。”武侯說:“說得好極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領袖之道(1)第3節:領袖之道(2)第4節:領袖之道(3)
第5節:領袖之道(4)第6節:領袖之道(5)第7節:領袖之道(6)第8節:領袖之道(7)
第9節:領袖之道(8)第10節:為官之道(1)第11節:為官之道(2)第12節:為官之道(3)
第13節:為官之道(4)第14節:為官之道(5)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