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25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2)
臧守虎 Cang Shouhu
關於此爻中的"屍"字,大部分註傢解釋為"屍體",這樣就將本爻理解為:軍隊打了敗傷,運送屍體,因此說兇。這樣的理解雖然也能講得通,但如果結合歷史來看,把"屍"解釋為"木主"更為準確。
《史記·伯夷列傳》載:"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周文王去世,姬發繼承王位,隨即伐紂,由於剛繼承王位,經驗、能力各方面都不足,也還未樹立起自己的威望,不足以服衆,於是帶着文王的牌位一同出徵,一方面,表明"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史記·周本紀》)之意,同時藉其父的威望鞏固對部隊的領導權,增強部隊的凝聚力、戰鬥力。但仍考慮不周,顧此失彼。武王此舉雖然有助於上述目的的達到,但卻有違於孝道。《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周武王伐紂之前,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語氣相當激烈!作為局外人的伯夷、叔齊尚且如此,況且周人自己內部!再由"或"字看,可能也正是由於周人內部在是否"載屍以行"的問題上有不同意見,故占筮以决疑,占筮結果為"兇"。
六四:師左次,無咎。
六四:軍隊嚮左側撤退,沒有過錯。
次,撤退,如《周易尚氏學》:"古人尚右,左次則退也。"也有解釋為"駐紮"的。
中國古代存在着"尚左"還是"尚右"的分別,如《逸周書·武順解》中雲:"天道尚右,日月西移。地道尚左,水道東流。""吉禮左還,順地以利本;武禮右還,順天以利兵。"其中分別把吉禮、武禮與天地相配,把日常的禮儀習俗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使左右與天地建立起對立關係,把尚左、尚右和宇宙精神相溝通。
因為興兵作戰是要死人的,所以古人把興兵作戰與喪亡一樣,視為不祥、兇險之事。如上引《老子》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又說:"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牢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興兵作戰既然是不祥、兇險的事情,那麽,按照這種規定和說法,軍隊作戰中應該是嚮右撤退或者駐紮的,如此方能"順天以利兵"。因此"師左次"是不應該的,本來應該是"有咎"的。但是,因為吉事尚左,"吉禮左還,順地以利本",又如本卦卦象所象徵的:地中聚藏着水源,象徵着民衆,而民衆是兵力的來源。"左還"、"順地"可以使民衆少一些傷亡,有利於民衆這個根本。因此,"師左次"又寓吉祥的意思,所以說是"無咎"。
上面這些都是從象徵意義上說的。實際作戰之中,撤退與進攻同為戰爭中常見的戰略戰術,有時撤退是為了更好的進攻,並不意味着不利或者失敗。在形勢不利於己,不適宜進攻的時候,審時度勢,暫時撤退,也是戰爭中的正常之舉,並不違背用兵的常道,也是沒有過錯的,因此說"無咎",又如《象》說"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兇。
六五:討伐敵人,利於找到藉口,沒有過錯。長子統帥軍隊,次子用車運載牌位,貞占兇險。
田,打獵。有,詞前綴,無實義。禽,古時泛指禽獸。執言,為某種行為找藉口、依據。弟子,次子。
從表面的意思看,"田有禽"似乎是說打獵,其實沒有這麽簡單。古代的田獵活動在很多方面與戰爭有相似之處,因此也往往以田獵比喻徵伐。例如,周代的時候,規定每年的四季中都要組織大規模的射獵、習武活動,不同季節中的狩獵還有不同的名稱:春獵為蒐,夏獵為苗,秋獵為獮,鼕獵為狩。邢昺解釋說:"此說田獵習武之事也。"本爻中的"田有禽"隱喻周人對商的徵伐,大概如同殷紂王被周武王在鹿臺上擒獲一類的事。
武王伐商,說到底是以下反上、以臣伐君的行為,終究有一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因此,除了以"田有禽"加以隱喻、掩飾之外,還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依據,因此說"利執言",對此《程傳》中一語道破:"執言,奉辭也,明其罪而討之。"如《秦誓》《牧誓》等篇中,歷數商紂王的種種罪狀,即屬此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