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陌上花開 》
第24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2)
安意如 An Yiru
王粲本來從洛陽流離到長安,這下又要離長安而去,因此說"復棄"。一而再地離傢使傢人朋友都滿心傷悲,攀着車轅流連相送,不能放心。
第二段是寫離傢途中所見。他目睹亂象,民不聊生,心痛難言。"無所見"三字極淡極沉痛。他看不到一點生機,衹看到遍地戰死或餓死的骷髏。一個婦人滿臉饑色坐在路邊。女人把孩子放在草叢中,聽到孩子號泣,她竟然頭也不回地哭着走掉,邊哭邊說:"我自己還不知死到那裏,怎能互相保全呢!"王粲也愛莫能助,不忍再看再聽下去,驅車走開。
王粲有《七哀詩》三首,最感觸的還是這句"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不但王粲不忍聽,千載之下我讀起來猶覺心寒。這是個母親啊,將自己的孩子丟棄。我相信,但凡有一點希望她都不會這麽做。
人在動蕩中,錢財權位都可舉手丟棄,唯獨最難割捨骨肉至親。母子之情更是天性,萬難割捨。現在母子也不能相顧,其他人其他事可想而知。我想那母親,她狠心丟下孩子,不是想他凍餓而死,她已知自己無活路,孩子跟着自己衹有死路一條,拋棄他,也是死中求生的方法,也許這孩子被好心人揀去,有一綫生機。如果沒有,孩子一定會死,而她也行將死去,那衹好泉下相見,來生再續母子緣……
目睹慘劇的詩人,黯然離開,一路顛沛前行,陰霾牢牢盤踞心頭。他懷着內疚和失望,登上了霸陵南岸,這裏是漢文帝的下葬之處,回馬長安思想着漢文帝時的太平盛世,進而體會到《下泉》詩作者懷念明君,渴求治世的心情,王粲不禁五內俱焚。
他也是出身名門,祖父王暢為漢靈帝司空,王粲在年幼時,即得到蔡邕的賞識,謂其"有異纔"。可是現在他的才華全無用處。他被這劍拔弩張的世道逼得倉皇逃竄,惶惶如喪傢之犬。投奔一個他根本瞧不上的劉表,求他收留庇佑。
自身難保,談何濟世。他的出口成章不能救回一條性命,滿腹才華不能供饑餓的母子飽餐一頓。他不得不動搖,懷疑,鄙棄自己。其後在荊州的數十年,他一直萎靡,意志消沉。
《七哀詩》起自漢末,以反映戰亂、瘟疫、死亡、離別、失意等為主要內容。《七哀詩》是民衆生活的寫照,與宮廷詩相對應,具有鮮明的民間色彩。《七哀詩》保存到現在的作品,可以見到的,以王粲的《七哀詩》為最早,其中《西京亂無象》一詩,最能代表漢魏風骨,堪稱典範之作。王粲用舉重若輕的筆法,記錄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讀來催人淚下,為杜甫《三吏》《三別》所祖。清人方東樹評價這首詩說:"沉痛悲涼,寄哀終古。其莽蒼同武帝而精融過之,其才氣噴薄,似猶勝子建。感憤而作,氣激於中而橫發於外,後惟杜公有之。"(《昭昧詹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再版序·隔年見春(1) | 第2節:再版序·隔年見春(2) | 第3節:自序·薔薇記(1) | 第4節:自序·薔薇記(2) | 第5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1) | 第6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2) | 第7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3) | 第8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1) | 第9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2) | 第10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3) | 第11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4) | 第12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5) | 第13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1) | 第14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2) | 第15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3) | 第16節:樂府三行(1) | 第17節:樂府三行(2) | 第18節:樂府三行(3) | 第19節:樂府三行(4) | 第20節:樂府三行(5) | 第21節:樂府三行(6) | 第22節:樂府三行(7) | 第23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1) | 第24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