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与《易经》成书时代相去不远的《尚书》,我们可以发现,商、周之际尊老、崇古思想非常突出。尊老、崇古包括尊重、遵循前人的思想、道德、制度等。前人的思想、道德、制度等,被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是前人的智慧、经验的结晶,后人应该加以继承,因此说"食旧德……终吉"。但其中也难免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的地方,需要加以扬弃、改革。如果全盘保守前人的思想、制度,在现实中难免碰壁,因此又说"贞厉"。爻辞反映了对于前人的思想、道德、制度等的继承与发展上的矛盾、复杂心理。联系历史上商、周关系来看,本爻所反映的可能是周人在伐商失败后,在反思对待殷商应采取什么政策、策略、态度上的一种矛盾、复杂心理。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四:争讼没有取胜,返回顺从在上者之命,生活恢复安宁,占问吉。
复,返回。即,靠近、顺从。命,上命。渝,变。争讼未能取胜,返回自己的领地,继续顺从在上者之命,争讼获胜的一方也未再深究,生活恢复了以前的平静安宁,因此说"贞吉"。
联系历史来看,"命"当指商王之命。周人从伐商的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商人抗衡,因此不得不继续听命于商王,安于现状。
九五:讼,元吉。
九五:争讼,非常吉利。
如前所说,争讼不是好事。为什么又说"讼,元吉"呢?因为这是从平息争讼的角度说的。九五在本卦中象征听讼之主,也就是卦辞中"利见大人"的"大人"。"大人"能够明辨是非曲直,能够公平公正地裁决争讼,使争讼平息下来,因此才说"元吉",《象》说"讼,元吉,以中正也"。后来的包拯、海瑞堪称这样的"大人"。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上九:即使赐给他皮革绶带,短时间内三次剥夺。
或,与《乾》九四"或跃在渊"相同,也是不定之辞,或许、可能的意思。锡,通"赐",帛书《周易》中就是作"赐"的。鞶(pán)带,皮绶带,具有标志身份、地位、等级、权力的作用,也是荣誉的象征。终朝,一个早晨。三,虚指,泛指次数多。褫(chǐ),剥夺。
因争讼取胜,有可能获"鞶带"之类的赏赐,但难以长保。爻辞中的"或"字表明了这种可能性,同时也表明了这种不确定性。一个表示时间短暂的"终朝",一个表示次数多的"三",二个状语连用,极端地突出表明了这种荣耀的难保。可见,争讼之事,失败固然是败,而获胜也不是什么光彩荣耀之事,不应当提倡和鼓励,正如《象》说:"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联系历史来看,可能是周与商争讼后,周人表面上继续臣服于商王朝,维系与商王朝的关系。而商王也利用周人维持、稳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对周人通过赏赐、任官等进行笼络,但又对周人极度地不信任。
争讼是人类产生,尤其是阶级社会产生以后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读《讼》卦,对我们如何尽量避免争讼;万一陷入争讼,如何面对、处理争讼中的问题,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七《师》:武王伐纣实录
师?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占问丈人,吉,没有过错。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初六:军队行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否则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二:王在中军,吉,没有过错。王多次发布命令。
六三:师或舆尸,凶。
六三:军队如果用车运载牌位(出征),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
六四:军队向左侧撤退,没有过错。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五:讨伐敌人,利于找到借口,没有过错。长子统帅军队,次子用车运载牌位,占问凶险。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上六:周王拥有天命,分封诸侯、大夫。不要任用小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