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读中国巫文化时代占筮书:《易经》读本   》 第22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Cang Shouhu

  由初六爻辞,想到《老子》中所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水是生命之源,水滋养、哺育了人类和自然万物,但从来不索求、争要什么。相反,人类不但不知道感激,还将众多臭恶、无用之物排泄、丢弃到水中,而水也都大度地、委曲求全地包容下来了。你看,水的胸怀有多么广宽,心地多么善良呀!也正因此,《老子》中用以比拟、形容"道"。人类如果能学学水的这种胸怀、善心,用来对待一切事情,天底下还会有争讼,还会有烦心的事吗?即使有争论、磨擦,像《老子》中所说的那样"言善信",争论、磨擦也就平息了,因此说"上善若水"。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深入考查一下,"善"字的本义就是对争论进行公平裁决、使争讼平息的意思。
  "善"的繁体字写作"譱",由一个"羊"和二个"言"构成。二个"言"合成一个"誩"字。誩,《说文》云:"竞言也。"竞,《说文》云:"强语也。"段注:"强语谓相争。"可见,"誩"的意思就是两个人有了言语争论,也就是争讼的意思。那么,"譱"字中的"羊"介于"誩"字中间,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獬豸冠《墨子·明鬼下》中记载:从前,齐庄君有二个大臣,分别叫王里国、中里徼。这两个人打了三年的官司,还没有辨明谁是谁非。于是齐庄君杀一羊洒其血,令二人神社前盟誓,然后诵读二人的讼状。读完王里国的讼状,羊没有什么反映;而读中里徼的讼状还不到一半,羊居然跳起来顶撞中里徼,谁是谁非因此也有了答案。《论衡·是应》中也记载:有一种独角羊,天生能够辨别有罪无罪。所以,古代的皋陶,用独角羊帮助审理案件,独角羊对于那些有罪的人则触之,无罪则不触。
  这也就是说,在古代思想文化中,羊被认为具有可以判断是非曲直的奇特的作用,是公平、公正执法的象征,因此作为"譱"字的构件。
  说到法,我们再看"法"字,也与水、羊有关。"法"字繁体作"灋",由"水"、"廌"、"去"几部分构成。其中的"廌"又称为"獬豸",就是上面所说的神羊,而水在常态下都是平的,"去"就是除去不平、不公的意思,所以"灋"字取"水"、"廌"、"去"作为构字部件,表明刑法、施法要公平、公正。
  因为"獬豸"之类的神羊象征公平、公正,所以古代法官戴的帽子作成"獬豸"的形状,《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故以为冠。"我们看港、台电视剧,里面的法官戴的帽子,也是羊毛的形状,仍然承载了羊所象征的公平、公正执法的意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九二:争讼没有取胜,狼狈地逃回来,他的三百户邑人没有麻烦。
  克,胜。逋(bū),逃窜。眚(shěnɡ),本义为眼疾,引申为灾害。由本爻看来,主人公是一个拥有三百户邑人的奴隶主,这在古代势力也算蛮大了,地位蛮高了。但他争讼的对象权势比他还大,地位比他还高,因而遭到失败。与势力大、权位高的人争讼,这是不自量力,自找烦恼,正如《象》说:"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关于本卦,李大用先生《周易新探》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认为,这是周、商之间纷争的实录,可以参考。其背景已在《坤》卦中述及。如此的话,《象》中所说的"下"当指周文王,"上"当是指商王帝乙。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继承前人的思想道德,贞问有麻烦,最终吉。如果是从事争王的事业,不会成功。
  食,享用,引申为继承。旧德,犹如《尚书》中所说"旧政"、"旧章"等。
  "或从王事,无成"与《坤》卦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思差不多,是说从事争王的事业没有成功。联系历史上商、周关系来看,就是《坤》卦中所说的周文王代商败归的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华书局
第1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1)第2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2)
第3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3)第4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4)
第5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第6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2)
第7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3)第8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4)
第9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1)第10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2)
第11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第12节:三《屯》:万事开头难(1)
第13节:三《屯》:万事开头难(2)第14节:三《屯》:万事开头难(3)
第15节:三《屯》:万事开头难(4)第16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1)
第19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2)第20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3)
第21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1)第22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第23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3)第24节:七《师》:武王伐纣实录(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