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臧守虎 Cang Shouhu
由初六爻辭,想到《老子》中所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
麯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水是生命之源,水滋養、哺育了人類和自然萬物,但從來不索求、爭要什麽。相反,人類不但不知道感激,還將衆多臭惡、無用之物排泄、丟棄到水中,而水也都大度地、委麯求全地包容下來了。你看,水的胸懷有多麽廣寬,心地多麽善良呀!也正因此,《老子》中用以比擬、形容"道"。人類如果能學學水的這種胸懷、善心,用來對待一切事情,天底下還會有爭訟,還會有煩心的事嗎?即使有爭論、磨擦,像《老子》中所說的那樣"言善信",爭論、磨擦也就平息了,因此說"上善若水"。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深入考查一下,"善"字的本義就是對爭論進行公平裁决、使爭訟平息的意思。
"善"的繁體字寫作"譱",由一個"羊"和二個"言"構成。二個"言"合成一個"誩"字。誩,《說文》雲:"競言也。"競,《說文》雲:"強語也。"段註:"強語謂相爭。"可見,"誩"的意思就是兩個人有了言語爭論,也就是爭訟的意思。那麽,"譱"字中的"羊"介於"誩"字中間,又代表什麽意思呢?
獬豸冠《墨子·明鬼下》中記載:從前,齊莊君有二個大臣,分別叫王裏國、中裏徼。這兩個人打了三年的官司,還沒有辨明誰是誰非。於是齊莊君殺一羊灑其血,令二人神社前盟誓,然後誦讀二人的訟狀。讀完王裏國的訟狀,羊沒有什麽反映;而讀中裏徼的訟狀還不到一半,羊居然跳起來頂撞中裏徼,誰是誰非因此也有了答案。《論衡·是應》中也記載:有一種獨角羊,天生能夠辨別有罪無罪。所以,古代的臯陶,用獨角羊幫助審理案件,獨角羊對於那些有罪的人則觸之,無罪則不觸。
這也就是說,在古代思想文化中,羊被認為具有可以判斷是非麯直的奇特的作用,是公平、公正執法的象徵,因此作為"譱"字的構件。
說到法,我們再看"法"字,也與水、羊有關。"法"字繁體作"灋",由"水"、"廌"、"去"幾部分構成。其中的"廌"又稱為"獬豸",就是上面所說的神羊,而水在常態下都是平的,"去"就是除去不平、不公的意思,所以"灋"字取"水"、"廌"、"去"作為構字部件,表明刑法、施法要公平、公正。
因為"獬豸"之類的神羊象徵公平、公正,所以古代法官戴的帽子作成"獬豸"的形狀,《後漢書·輿服志》中說:"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神羊,能別麯直,……故以為冠。"我們看港、臺電視劇,裏面的法官戴的帽子,也是羊毛的形狀,仍然承載了羊所象徵的公平、公正執法的意義。
九二:不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九二:爭訟沒有取勝,狼狽地逃回來,他的三百戶邑人沒有麻煩。
剋,勝。逋(bū),逃竄。眚(shěnɡ),本義為眼疾,引申為災害。由本爻看來,主人公是一個擁有三百戶邑人的奴隸主,這在古代勢力也算蠻大了,地位蠻高了。但他爭訟的對象權勢比他還大,地位比他還高,因而遭到失敗。與勢力大、權位高的人爭訟,這是不自量力,自找煩惱,正如《象》說:"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關於本卦,李大用先生《周易新探》從歷史的角度研究認為,這是周、商之間紛爭的實錄,可以參考。其背景已在《坤》卦中述及。如此的話,《象》中所說的"下"當指周文王,"上"當是指商王帝乙。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六三:繼承前人的思想道德,貞問有麻煩,最終吉。如果是從事爭王的事業,不會成功。
食,享用,引申為繼承。舊德,猶如《尚書》中所說"舊政"、"舊章"等。
"或從王事,無成"與《坤》卦六三"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意思差不多,是說從事爭王的事業沒有成功。聯繫歷史上商、周關係來看,就是《坤》卦中所說的周文王代商敗歸的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