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人心與人生   》 第十九章略談文學藝術之屬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真、善、美三詞常見於世,三者固皆人生所有事。真與善,吾書既多言及之,而未及於美,此章將略為一談。
  治科學者意在求真,其真不出吾前文所云四真實品之前二者。然真莫真於破除所知障,是則非世人想象所及矣。世間一切相幻妄非真也。
  分別善惡屬人世間事;出世間法則進一層尚談染淨。染淨問題是佛法小乘所必不能放過的問題。然小乘必歸宿於大乘乃完成其為佛法;染淨之談即不能外乎最後真實之義得其歸結。
  文學藝術總屬人世間事,似乎其所貴亦有真之一義。然其真者,謂其真切動人感情也。真切動人感情斯謂之美,而感情則是從身達心,往復心身之間的。此與科學上哲學上所求之真固不同也。
  說文學,涵括詩歌、詞麯、小說、戲劇、電影等等。說藝術,涵括音樂、繪畫、舞蹈、雕塑、建築等等。凡此者大抵可以美或不美為其概括地評價。美者非止悅耳悅目,怡神解憂而已。美之為美,千百其不同,要因創作傢出其生命中所藴蓄者以剌激感染乎衆人,衆人不期而為其所動也。人的感情大有淺深、厚薄、高低、雅俗之不等,固未可一例看待。但要而言之,莫非作傢與其觀衆之間藉作品若有一種精神上的交通。其作品之至者,彼此若有默契,若成神交,或使群衆受到啓發,受到教育。上溯遠古,自有人類歷史便見其肇始於社會文化中,隨文化之漸發達而發達,多有變化以訖於未來之世。如我所測,未來之世其必更將居於社會文化最重要地位。
  人的個體生命即人身,通過其種種感覺器官與環境相接乃發生感覺、感情,一切文學藝術總都建立在這上面。所謂文學藝術包羅寬廣。今不妨先加如次之分別:
  一、依照巴甫洛夫分別第一信號係統第二信號係統之說,文學藝術作品極大多數當是從第一信號係統以與人類生命發生交涉,其動人感情是直接的真切的,但亦有些作品形之於文字符號或口語者,如小說詩文書籍及彈詞說書等等,衹能間接地通於人,其動人力量應遜於前者。
  二、人的各感覺器官通常是在各不同等條件下生出各種感覺的。喻如光綫不足則視覺不明,而在沒有光綫剌激下聽覺卻更敏;視覺、聽覺各可及於相當之遠,而味覺、觸覺必生於接近之際。味覺、觸覺密切聯繫於身,視覺聽覺更能感通乎心。前者衹引生低級趣味,後者則遠不止此。如是,各種感受在人的心理上生命上所産生影響,所起作用乃大不相等。這裏特別要提出來說的是聽覺,亦即是音樂給人的影響作用最大。試引錄兩則說明如下:
  音樂能影響腦細胞及全身血液的循環,愉快活潑的樂麯能使心髒活動加速,緩慢平靜的樂麯能使人心髒減慢其跳動;而隨着此加速或減慢,人的情緒即有不同。此即音樂能以治病的秘密所在。
  音樂起治療功用是因為音樂能鎮定大腦視覺神經床。視覺神經床是人腦最先成熟的一部分。它是一切情緒的中心。視覺神經床一安定,病人便能産生一種輕快安閑之感,把一切幻想焦慮都排斥了。
  三、文學藝術有孤單一項若音樂演奏,若繪畫展覽者,更有文學而藉歌唱、音樂、舞蹈和合為一事以演出之,如中國京劇者,對於聽衆觀衆其所能起影響作用孰大孰小頗難衡論,然其不同則十分明顯。
  再則徒事觀賞或讀書,未免偏於被動亦未免衹通過頭腦,而缺乏全身地主動地活動。假如自己奏樂,或自己歌詠,或自己舞蹈,則感情抒發,其在生命上所起作用,應大不同於前者。再進一層言之:假如整個社會人生藝術化——從人的個體起居勞動以至群體的種種活動,從環境一切設施上主動被動合一地無不藝術化之,那應當是人類文化最理想優美的極則吧!下一章將討論及之。
  這裏且就我對於文學藝術的一些見解分條陳述如次:
  (1)巴甫洛夫曾有人的“藝術型”和“思維型”二者分別不同之說。大意謂,有的人屬藝術型,其人在高級神經活動上接近乎動物以直接感受器感知外在世界的那一切現象而來活動。換言之,即其人活動偏於本能性質。另有一種人則優於理智而依從第二信號係統來工作,那便屬思維型。因為人類頭腦是由動物大腦和能以表現於語言的人腦兩部分所組成者。可以設想有的人主要是運用第一信號係統,有的人主要是運用第二信號係統:這就把人分成兩個類型,一則恆在具體形象上着眼,一則恆從抽象理緻上用心。當其各自陷入極端病態時,前者相當於歇斯底裏的病人,後者相當於患神經衰弱癥者(1)(此據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譯出的《巴甫洛夫選集》內“人的藝術型和思維型”一文撮舉大意。)。就筆者自己來說,我恰屬於思維型,平素於繪畫音樂極見拙鈍無能,而在理論思維工作上頗不後於人;雖好動筆為文,卻從來不作詩詞。
  (2)基於生理上男女性的本能之強,凡有關乎此的第一信號如某些彩色,某些聲音,某些氣味等等,或第二信號中如某些詞句語調,乃最能引誘人的興味,最能招致人的美感。試看文學藝術任何一方面自古至今的創作,如其不全是圍繞在此,至少亦必涉及乎此。但此一本能既經過種族遺傳逐漸升華,又經過後天教育(社會禮俗在內)的陶冶,便多變化隱約文飾,非必那樣直接粗率耳。
  (3)前一本能而外,僅居其次的莫如鬥爭本能,極能引發人們興奮豪情,具有剌激美感、快感之力。蓋動物為求生存,少不得鬥爭本能,傳至人類爭強好勝深蓄於生命中,其力量特大。世俗於美人而外便數到英雄,正為此耳。畫傢常取題材,於嬌美花卉而外,每及於雄猛之師虎者亦在此。又如武俠小說,驚險影片,某種舞蹈姿式,球類競技等等,其引發人們興趣,成為群衆娛樂之事者,要莫不在此。
  (4)本能之形成皆因為個體圖存、種族蕃衍兩大問題所切需之故。其稍遠於兩個問題仍不遠離者,如探究之本能、遊戲之本能、自由冀求之本能(見第六章第四節前文)種種,亦皆為文學藝術各方面創作中所常利用,茲不一一舉例。
  (5)然須知生命本性在於流暢。生命得其暢快流行則樂,反之,頓滯則苦悶。是故文學作品(小說、戲劇)引人嬉笑固俗所歡迎,其使人墮淚悲註者乃具更大吸引力。二者同樣促使生命流行,然前者(嬉笑)之動人感情不免淺薄,而後者(悲惻)之動人卻深得多也。
  (6)藝術技巧與科學知識迥然兩事。後者要待經驗積纍總結以得之,屬理智;前者要靠本能,視乎天資之所近,殆有不學不慮者。試看世間不少音樂之才、繪畫之才早早顯露於童稚之年,又如古初蒙昧之民絶少知識,而其圖畫雕刻遺跡之存者卻能生動有緻,可知也。不過初民身體勢力方強,其所為音樂往往粗猛激烈耳。
  (7)以上多從本能一面來為文學藝術之屬作說明,然在人類生命中隨個體之成長,隨文化之進展,理智、理性漸次升起而本能勢力則下降,或受到約束。理智、理性是從反本能的傾嚮發展而來的,其特徵在內藴自覺有以反省回想,不徒然嚮外活動而已。因此,有如下兩點應當曉是:一、凡如上所說確能動人的文學藝術作品,其創作者必於自身和他人的本能活動深有體察會悟而後能刻畫入微以動人。換言之,他們都是很好的心理學家。二、信如心理學家詹姆士所說,一般感情衝動無不密切關聯於身體髒腑者,但如前第十章、第十一章所指出身心之間固可以有很大距離,那便有一種感情離身體頗遠而聯屬於心。
  聯屬於心雲者,即指說那些意境甚高的文藝作品,感召高尚深微的心情,徹達乎人類生命深處,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品德。此如陶淵明的詩,倪雲林的畫,恬淡悠閑,超曠出塵;又如雲岡石窟,竜門造像,靜穆柔和,耐人尋味;或如歐洲中世建築仿古羅馬式哥特式大教堂,外高聳而內閎深,氣象莊嚴,使人氣斂神肅,起恭起敬,引嚮神秘出世之思。如此其例多不勝舉,總皆由人心廣大深遠通乎宇宙本體,前文早經闡明,請參看。
  (8)從乎身心之兩極分化而文學藝術或聯屬於身,或聯屬於心,既有所不同,便可進而指出:西洋文藝界有所謂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者,有如西畫力求逼肖實物實景之類;而中國人反之,以為作畫不在摹擬外界對象求其形似,卻在能創造地表現自我內在精神或意趣,故爾盛行寫意一派而輕視“畫匠”。此其趣尚不同十分明顯。除在末流上彼此各有所短而外,較核論之,西洋未免淺薄卻踏實,中國可能入於高深卻嫌空疏。其分別正在前者從身出發而後者則嚮往乎心也。
  (9)在文化早熟之古東方每見有上三千年或更古的陶冶、鑄造或雕塑建築,藝術價值極高,大為後世之所鑒賞者。蓋其人方當開化非久,身體既渾樸雄壯而又內慧早發,生命力卓越後世難可企及也。
  筆者纔非藝術型,平素於文學藝術方面甚少用心,茲所能剖論者止於如上所陳。但於早熟的古中國文化實預兆着人類未來社會人生之藝術化竊有所見,試論之於下一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自序第一章緒論(上)
第二章緒論(下)第三章略說人心
第四章主動性第五章靈活性
第六章計劃性第七章我對人類心理的認識前後轉變不同
第八章自然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第九章人資於其社會生活而得發展成人如今日者
第十章身心之間的關係(上)第十一章身心之間的關係(中)
第十二章身心之間的關係(下)第十三章東西學術分途
第十四章人的性情、氣質、習慣、社會的禮俗、制度(上)第十五章人的性情、氣質、習慣、社會的禮俗、制度(下)
第十六章宗教與人生第十七章道德--人生的實踐(上)
第十八章道德——人生的實踐(下)第十九章略談文學藝術之屬
第二十章未來社會人生的藝術化第二十一章談人類心理發展史
書成自記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