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餚:飲膳札記   》 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      林文月 Lin Wenyue

  我相信,臺大中文係之所以聲名遠揚,除了自身的學術業績,林文月談論臺大課堂以及追懷老教授的諸多文章,至少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林先生曾提及,在某次文學奬的頒奬典禮上,有獲奬人前來致意:"我本來是考上電機係的。偶爾讀了那篇老師寫的《讀中文係的人》,很感動,所以就轉讀中文係了。"(《十二月,在香港》,收入《回首》)我對此舉的意義深信不疑--能讓"大學精神"代代相傳的,不是政府的文告,也不是校長的演講,而是無數像《讀中文係的人》這樣的好文章,以及背後所藴含的故事與人物。
  二
  因我進入林文的角度有點特殊,觀感自然與時賢略有差異。必須承認,另一位散文傢琦君的說法很有道理,《給母親梳頭髮》、《姨父送的蝴蝶蘭》等抒情散文很精彩,"尤其難得的是她的文辭於平易中見情趣,於樸實處透至情,所以能格外打動人心"(琦君《心靈的契合--讀林文月的散文集〈遙遠〉》,《遙遠》,洪範書店,1981)。可我自己更欣賞的,則是其對於臺大人物以及臺大生活的追懷。如《讀中文係的人》(《讀中文係的人》,洪範書店,1978)、《午後書房》、《臺先生和他的書房》(《午後書房》,洪範書店,1986)、《因百師側記》(《交談》,九歌出版社,1988)、《傷逝》、《飲酒及與飲酒相關的記憶》(《擬古》,洪範書店,1993)、《人生不樂復何如》、《臺先生寫字》、《臺先生的肖像》、《溫州街到溫州街》、《坦蕩寬厚的心》(《作品》,九歌出版社,1993),還有《在臺大的日子》、《消失在長廊盡處》、《記一張黑白照片》、《竜坡丈室憶往》、《懷念臺先生》、《臺先生手書詩稿》(《回首》,洪範書店,2004)等,所有這些,都是難得的好文章。我曾將其中的《溫州街到溫州街》推薦給北大的學生閱讀,那些對臺灣的教育制度及文化學術知之甚少的大學生,竟然也都深受感動。可見,並不是因我曾在臺大教書,故情有獨鐘。
  在《臺先生手書詩稿》一文中,林文月談及臺靜農先生一九七五年的托付手書詩捲,那詩捲上書四十五首詩,捲末跋文:"餘未嘗學詩,中年偶以五七言寫吾胸中煩冤,不推敲格律,更不示人,今鈔付文月女弟存之,亦無量劫中一泡影爾。"書後二印,上"澹臺靜農",下 "身處艱難氣若虹"。這長三百六十五釐米、寬十九釐米的詩捲,我曾有幸親眼目睹。那是二○○一年十二月,我赴臺參加學術會議,順便到臺大演講,得知圖書館有"臺靜農教授手稿資料展",大喜過望。而展覽中最具震撼力的,便是此長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第7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7)第8節:飲膳往事(1)第9節:飲膳往事(2)
第10節:飲膳往事(3)第11節:飲膳往事(4)第12節:楔 子(1)
第13節:楔 子(2)第14節:潮州魚翅(1)第15節:潮州魚翅(2)
第16節:潮州魚翅(3)第17節:清炒蝦仁(1)第18節:清炒蝦仁(2)
第19節:紅燒蹄參(1)第20節:紅燒蹄參(2)第21節:紅燒蹄參(3)
第22節:佛跳墻(1)第23節:佛跳墻(2)第24節:佛跳墻(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