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饮膳札记 》
第2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2)
林文月 Lin Wenyue
我相信,台大中文系之所以声名远扬,除了自身的学术业绩,林文月谈论台大课堂以及追怀老教授的诸多文章,至少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林先生曾提及,在某次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有获奖人前来致意:"我本来是考上电机系的。偶尔读了那篇老师写的《读中文系的人》,很感动,所以就转读中文系了。"(《十二月,在香港》,收入《回首》)我对此举的意义深信不疑--能让"大学精神"代代相传的,不是政府的文告,也不是校长的演讲,而是无数像《读中文系的人》这样的好文章,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与人物。
二
因我进入林文的角度有点特殊,观感自然与时贤略有差异。必须承认,另一位散文家琦君的说法很有道理,《给母亲梳头发》、《姨父送的蝴蝶兰》等抒情散文很精彩,"尤其难得的是她的文辞于平易中见情趣,于朴实处透至情,所以能格外打动人心"(琦君《心灵的契合--读林文月的散文集〈遥远〉》,《遥远》,洪范书店,1981)。可我自己更欣赏的,则是其对于台大人物以及台大生活的追怀。如《读中文系的人》(《读中文系的人》,洪范书店,1978)、《午后书房》、《台先生和他的书房》(《午后书房》,洪范书店,1986)、《因百师侧记》(《交谈》,九歌出版社,1988)、《伤逝》、《饮酒及与饮酒相关的记忆》(《拟古》,洪范书店,1993)、《人生不乐复何如》、《台先生写字》、《台先生的肖像》、《温州街到温州街》、《坦荡宽厚的心》(《作品》,九歌出版社,1993),还有《在台大的日子》、《消失在长廊尽处》、《记一张黑白照片》、《龙坡丈室忆往》、《怀念台先生》、《台先生手书诗稿》(《回首》,洪范书店,2004)等,所有这些,都是难得的好文章。我曾将其中的《温州街到温州街》推荐给北大的学生阅读,那些对台湾的教育制度及文化学术知之甚少的大学生,竟然也都深受感动。可见,并不是因我曾在台大教书,故情有独钟。
在《台先生手书诗稿》一文中,林文月谈及台静农先生一九七五年的托付手书诗卷,那诗卷上书四十五首诗,卷末跋文:"余未尝学诗,中年偶以五七言写吾胸中烦冤,不推敲格律,更不示人,今钞付文月女弟存之,亦无量劫中一泡影尔。"书后二印,上"澹台静农",下 "身处艰难气若虹"。这长三百六十五厘米、宽十九厘米的诗卷,我曾有幸亲眼目睹。那是二○○一年十二月,我赴台参加学术会议,顺便到台大演讲,得知图书馆有"台静农教授手稿资料展",大喜过望。而展览中最具震撼力的,便是此长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1) | 第2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2) | 第3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3) | 第4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4) | 第5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5) | 第6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6) | 第7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7) | 第8节:饮膳往事(1) | 第9节:饮膳往事(2) | 第10节:饮膳往事(3) | 第11节:饮膳往事(4) | 第12节:楔 子(1) | 第13节:楔 子(2) | 第14节:潮州鱼翅(1) | 第15节:潮州鱼翅(2) | 第16节:潮州鱼翅(3) | 第17节:清炒虾仁(1) | 第18节:清炒虾仁(2) | 第19节:红烧蹄参(1) | 第20节:红烧蹄参(2) | 第21节:红烧蹄参(3) | 第22节:佛跳墙(1) | 第23节:佛跳墙(2) | 第24节:佛跳墙(3)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