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李白(6)      閔澤平 Min Zeping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二、李白(6)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二、李白(6)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二、李白(6)
  風流少年時,京洛事遊遨。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 我昔鬥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 君開萬叢人,鞍馬皆闢易。告急清憲臺,脫餘北門厄。
  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告訴我們,這首詩所描寫的是當年李太白為街頭的流氓無賴所圍困,險遭不測,情況萬分緊急,甚至還被關押在軍營之中。陸調跑到監察部門求救,纔將李太白撈了出來,即“青蓮少時,曾為無賴子所睏,得陸調求解”。
  李白的夢想是做一個偉大的俠客。西方哲人說過,一個人夢中所想的事情,在他清醒的時候也有可能去做,假如條件允許的話。李太白寫了《俠客行》、《白馬行》等詩篇,不餘遺力地頌揚這些“殺人都市中”俠客,表明他內心實在是嚮往這種“十步殺一人”的生活的。李太白還告訴我們,從十五歲起,他就在為這個目標而奮鬥,所謂“十五好劍術”、“高冠佩雄劍”是也。爾後終其一生,他也沒怎樣離開劍,“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裏”。所以時人魏顥很果斷地說:“(李太白)少任俠,手刃數人。”能夠手刃數人,可見李太白確實劍術高超、武藝高強。
  嚴謹的學者指出四川並沒有武俠世界中所謂的“峨眉派”等,那麽李太白的功夫從何而來?據考證,一方面是受到了南蠻文化尚武風氣的影響。同樣出生四川的初唐大才子陳子昂曾經也是一個俠客,盧藏用的《陳氏別傳》明確地告訴我們,陳子昂奇傑過人,姿態嶽立,他開始以豪傢之子馳俠使氣,到十七、八歲的時候還沒有讀書寫字。看來,蜀中雖沒有金庸先生所虛構的那些武術流派與武林大傢,尚武的風氣卻是異常濃厚。年輕的李太白自然也是個習武之人,唐人的傳記不約而同地強調了這一點。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雲:“(李太白)少以俠自任。”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石》也說李太白“少任俠,不事産業,名聞京師”。名聞京師或許是誇飾之詞,但詩人年輕的時候尚武使氣,提着寶劍四處閑逛,尋找不平之事,也是事實。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與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相識,遂相約同遊梁宋。第二年兩人又同遊齊趙,一同馳馬射獵,賦詩論文。秋天離別的時候,杜甫寫了一首《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許多人認為,在這裏年輕的杜甫對李太白有所規勸,希望他能警醒:痛飲狂歌,空度歲月,又有什麽意義?飛揚跋扈,鬥毆殺人,又稱算哪門子英雄好漢?可見,大傢夥兒都認為早年的太白確實是仗劍行於江湖的。
  另一方面,李太白的俠氣是受到了他蜀中老師的影響。李太白第一位老師趙蕤,據說就是一位俠客。《唐詩紀事》捲十八引東蜀《彰明逸事》雲:李太白隱居在戴天大匡山的時候,經常前去嚮趙蕤請教問題。趙蕤也是個耿介之士,任俠有氣,善為縱橫之學,寫過一本名為《長短經》的著作。李太白曾經跟隨他學習了一年有餘。李太白的縱橫傢思想及高超的劍術,應該來自趙蕤。
  李太白為什麽手刃數人?為何手刃數人後還平安無事?這些問題確實令人費解。早些時候,陳子昂曾經寫過一篇《復仇議狀》,討論的就是如何處置私自殺人的問題。當時的結論就是私自殺人倘若有正當的理由,朝廷可以先表彰他然後再處死他。後來柳宗元還重新提起這個問題,反對朝廷表彰私自殺人者。總之,不管處於何種原因,在大唐人看來,私自殺人者都難逃法網。李太白為何在殺人後還得意洋洋四處宣揚,生怕他人不知曉呢?專傢經過慎重研究,推測說,李太白可能是在偏僻的蜀國殺人,或者李傢是當地的豪強,民不敢報,官不敢究。當然,也有可能是李太白殺了幾個剪徑的小蟊賊,這樣不僅沒有生命危險,還是會受到有關部門的表彰。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李太白敘述他的夢想,而魏顥信以為真,當作事實給記錄下來了。因為李白從來劍不離身,總是手握利器,崔宗之曾經寫過一首詩《贈李十二》,就說李太白“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為了烘托自己的豪俠形象,李太白告訴魏顥自己手刃數人;魏顥對李太白無比崇拜,註視着李太白手中那把鋒利的白刃,自然就這樣的故事深信不疑,倘若他露出懷疑的神情,李太白說不定會當即演示一番,這就會讓魏顥緊張起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