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臧守虎 Cang Shouhu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四:結紮口袋,沒有災害,也沒有榮譽。
"括囊"的表層意思是說,收穫了果實後,裝進口袋、紮緊袋口。引申到人事中,比喻人在品德和才能上已有所成,但是時機不到,仍然難以大有所為。為免遭疑忌、讒謗和迫害,要像緊紮糧食口袋一樣,內斂自守,不可輕易展露自己的才能。這樣雖然暫時不可能獲取什麽成就和榮譽,但也不會為自己帶來災害,因此說"無咎無譽",《象》說"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滿族"子孫袋"。被認為是女陰的象徵,有生生的功能。也很容易使我們與"括囊"聯繫在一起
道傢講究內守,《老子》第五章中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其中所說的"橐"與"囊"類似,也是一種口袋。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大氣囊,裏面充滿了空氣,所以看似空虛但不憋屈,一經外力作用,裏面的空氣就出來了。就好像人說話多,底氣就不足了,所以不如內斂守中不說話。《莊子》中塑造了很多在亂世中通過"括囊"以全身的人物形象,如《莊子·人世間》中刻劃的"支離疏",從名字上一看就形體支離、離奇、破碎:下巴隱藏在肚臍裏,肩膀高過頭頂,後腦發髻朝天,五髒的腧穴朝上,兩條大腿和兩側胸肋並生在一起。對此,於雪棠博士說:"這是以形來象徵德,僅從外形看,這正像一個紮緊了上口、立在地上的口袋。"支離其形體有什麽好處呢?國君徵募武士,他可以無所顧忌地遊逛於人群之中;國君大徵徭役,他可以因為長期殘廢而得以豁免;國君救濟殘病的人,他還可以領到二百鬥𠔌子和十捆柴草。處身是如此,養德更是如此,正如《人世間》接下去所說:"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乎!"
六五:黃裳,元吉。
六五:身着黃色的下裙,非常吉利。
《乾》為天、《坤》為地。人與天地相應,《乾》可以象徵人體的上半部,而《坤》象徵人體的下半部。秋鼕之際,陽氣閉藏,陰氣肅殺,萬物的能量暫時內斂,以待來春再發,所以大地上的草木一片枯黃,如同人的下身穿着黃色的下衣,因此說"黃裳"。人取法於大地,也穿着黃色的下衣,與大地合其色,隱身於大地,象徵人有美德而內含不露,有才能而待時以發,因此說"元吉"。
上六:竜戰於野,其血玄黃。
上六:竜在田野上爭鬥,流出玄黃色的血。
戰,交接、戰鬥。野,郊外野地。玄,《說文》釋雲:"黑而有赤色者為玄。"
在《乾》卦中,我們已經說過,竜是氣在不同時空中的象徵,既可象徵陽氣,也可象徵陰氣。《乾》用九中說的"見群竜無首"的"群竜",本爻中"竜戰於野"中的"竜",都是包括陽竜、陰竜在內的。物極必反,陰極則衰。陰氣發展到上六,已經到了極點,陰氣呈衰落之勢而陽氣呈增長之勢,出現陰陽交爭的局面,對此爻辭形象地描述為"竜戰於野"。《象》說"竜戰於野,其道窮也",其中的"其道窮也"是指陰氣而言。"竜戰於野"相當於《乾》九二爻"見竜在田",說明"竜"已經浮出水面,陽氣已經增長到一定的程度,與陰氣交爭。天為陽、地為陰,天為玄、地為黃。"其血玄黃"比喻天氣與地氣、陽竜與陰竜之間交爭、戰鬥,流出玄黃色的血。
用六:利永貞。
用六:利於永久占問。
用,《帛書》作"迵",通、全部。六,指代陰爻。永,本義指長長的流水,引申為永遠。
陰陽互根互存,彼此消長。消極而長,長極而消。陰陽衹有不斷地循環往復,萬物才能完成以生、長、化、收、藏的過程,纔得以生生不息、綿綿長存,如十二闢卦圖所示,陰陽彼此消長正構成了一個永無休止、往復循環的圓環。因此說"利永貞"。
綜上,《坤》卦與《乾》卦相輔相成,共同闡述了陰陽互根互生、彼此消長、往復轉化的規律。引申到人事之中,如果說《乾》卦重在闡述陽剛進取時的策略,那麽《坤》卦重在闡述陰柔內守、積蓄力量、伺機進取的策略。聯繫歷史看,本卦卦爻辭與周、商之際周文王"陰謀以傾商政"很相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