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餚:飲膳札記   》 第11節:飲膳往事(4)      林文月 Lin Wenyue

  當初,為宴客而製卡片,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擬定菜單。菜單之擬定,則依賓客人數及對象而考慮多寡和內容。若是在傢招待學生,樣式無需多,但量宜大,菜色不必過分細緻,而魚肉蔬果,色澤亮麗,能令年輕人大快朵頤者為上選。若是宴請長輩或食傢大方,則樣式適中,過多反不宜,至於菜餚,除一二高潮主題之外,陪襯者各式,也往往要於若無其事之中別出心裁。因為行傢多能在尋常小菜間辨識廚者之用心。
  於擬就菜單後,順便排列先後次序,如此可以一舉數得。一可以安排上菜孰先孰後。大體而言,冷盤先,熱炒後。鹹者宜先,淡者宜後。二可以調配葷素,穿插濃淡。如此則免得纔食糟炒雞絲,緊接又啖香酥鴨。或蘑菇蠶豆與清炒豆苗連續上桌,既嫌清淡少變化,又色澤太相近。三可以計劃勞逸,而不致慌忙狼狽。譬如小黃瓜炒劍蝦,現時熱炒過,其下安排已在烤箱中保溫的奶油烤白菜。掌廚遂得從容就座,與賓客舉杯談笑。四可供採購之際的參考。如果依菜單上的冷盤、熱炒、燒烤及燜煨各道,把所需葷素各種及配料想一想,走一趟市場或超市,便不會有遺漏之憾了。
  我早期所寫的菜單衹是列就每一次宴客的菜餚,其後則上題日期,下係客人名字。這是為了避免親戚朋友到我傢來,每一次都吃到同樣的菜餚。我會做的菜式當然不止《飲膳札記》裏的十九樣,但是也並非專傢名廚。從道聽途說,自我摸索,日積月纍的一些經驗所得,幸賴這些菜單,勉強可以讓我傢的賓客們不致千篇一律,而總有一些變化嚐鮮的歡喜。有一次,一位老朋友讀了我寫的"佛跳墻",抱怨道:"我怎麽沒吃過這一道菜呢!"我趕緊翻找收藏的往時卡片。有一張上面記着佛跳墻的,明明上有日期,下有他的名字。"你的名字,清清楚楚留在這兒,還有其他的人可做見證。是你自己吃過就忘了!"這倒是做卡片料想不到的另一功效,屬餘話。
  其實,許多事情我自己也忘了,包括一些菜餚和人事。翻着寫在花花緑緑不同底色卡片上的宴會記錄,時光飛逝,竟在小小紙張裏。有些菜餚久不復製做烹調,固然令我懷想,而當時以為衹是附記的時間和人名,卻也具體地提醒我聚散變化之無奈。《飲膳札記》所收十九篇文章,每一篇每一道菜餚之所以不能停留於單純食譜,其因在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第7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7)第8節:飲膳往事(1)第9節:飲膳往事(2)
第10節:飲膳往事(3)第11節:飲膳往事(4)第12節:楔 子(1)
第13節:楔 子(2)第14節:潮州魚翅(1)第15節:潮州魚翅(2)
第16節:潮州魚翅(3)第17節:清炒蝦仁(1)第18節:清炒蝦仁(2)
第19節:紅燒蹄參(1)第20節:紅燒蹄參(2)第21節:紅燒蹄參(3)
第22節:佛跳墻(1)第23節:佛跳墻(2)第24節:佛跳墻(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