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读中国巫文化时代占筮书:《易经》读本 》
第11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
臧守虎 Cang Shouhu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四:结扎口袋,没有灾害,也没有荣誉。
"括囊"的表层意思是说,收获了果实后,装进口袋、扎紧袋口。引申到人事中,比喻人在品德和才能上已有所成,但是时机不到,仍然难以大有所为。为免遭疑忌、谗谤和迫害,要像紧扎粮食口袋一样,内敛自守,不可轻易展露自己的才能。这样虽然暂时不可能获取什么成就和荣誉,但也不会为自己带来灾害,因此说"无咎无誉",《象》说"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满族"子孙袋"。被认为是女阴的象征,有生生的功能。也很容易使我们与"括囊"联系在一起
道家讲究内守,《老子》第五章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其中所说的"橐"与"囊"类似,也是一种口袋。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大气囊,里面充满了空气,所以看似空虚但不憋屈,一经外力作用,里面的空气就出来了。就好像人说话多,底气就不足了,所以不如内敛守中不说话。《庄子》中塑造了很多在乱世中通过"括囊"以全身的人物形象,如《庄子·人世间》中刻划的"支离疏",从名字上一看就形体支离、离奇、破碎:下巴隐藏在肚脐里,肩膀高过头顶,后脑发髻朝天,五脏的腧穴朝上,两条大腿和两侧胸肋并生在一起。对此,于雪棠博士说:"这是以形来象征德,仅从外形看,这正像一个扎紧了上口、立在地上的口袋。"支离其形体有什么好处呢?国君征募武士,他可以无所顾忌地游逛于人群之中;国君大征徭役,他可以因为长期残废而得以豁免;国君救济残病的人,他还可以领到二百斗谷子和十捆柴草。处身是如此,养德更是如此,正如《人世间》接下去所说:"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乎!"
六五:黄裳,元吉。
六五:身着黄色的下裙,非常吉利。
《乾》为天、《坤》为地。人与天地相应,《乾》可以象征人体的上半部,而《坤》象征人体的下半部。秋冬之际,阳气闭藏,阴气肃杀,万物的能量暂时内敛,以待来春再发,所以大地上的草木一片枯黄,如同人的下身穿着黄色的下衣,因此说"黄裳"。人取法于大地,也穿着黄色的下衣,与大地合其色,隐身于大地,象征人有美德而内含不露,有才能而待时以发,因此说"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上六:龙在田野上争斗,流出玄黄色的血。
战,交接、战斗。野,郊外野地。玄,《说文》释云:"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在《乾》卦中,我们已经说过,龙是气在不同时空中的象征,既可象征阳气,也可象征阴气。《乾》用九中说的"见群龙无首"的"群龙",本爻中"龙战于野"中的"龙",都是包括阳龙、阴龙在内的。物极必反,阴极则衰。阴气发展到上六,已经到了极点,阴气呈衰落之势而阳气呈增长之势,出现阴阳交争的局面,对此爻辞形象地描述为"龙战于野"。《象》说"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其中的"其道穷也"是指阴气而言。"龙战于野"相当于《乾》九二爻"见龙在田",说明"龙"已经浮出水面,阳气已经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与阴气交争。天为阳、地为阴,天为玄、地为黄。"其血玄黄"比喻天气与地气、阳龙与阴龙之间交争、战斗,流出玄黄色的血。
用六:利永贞。
用六:利于永久占问。
用,《帛书》作"迵",通、全部。六,指代阴爻。永,本义指长长的流水,引申为永远。
阴阳互根互存,彼此消长。消极而长,长极而消。阴阳只有不断地循环往复,万物才能完成以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才得以生生不息、绵绵长存,如十二辟卦图所示,阴阳彼此消长正构成了一个永无休止、往复循环的圆环。因此说"利永贞"。
综上,《坤》卦与《乾》卦相辅相成,共同阐述了阴阳互根互生、彼此消长、往复转化的规律。引申到人事之中,如果说《乾》卦重在阐述阳刚进取时的策略,那么《坤》卦重在阐述阴柔内守、积蓄力量、伺机进取的策略。联系历史看,本卦卦爻辞与周、商之际周文王"阴谋以倾商政"很相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
|
|
第1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1) | 第2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2) | 第3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3) | 第4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4) | 第5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 | 第6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2) | 第7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3) | 第8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4) | 第9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1) | 第10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2) | 第11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 | 第12节:三《屯》:万事开头难(1) | 第13节:三《屯》:万事开头难(2) | 第14节:三《屯》:万事开头难(3) | 第15节:三《屯》:万事开头难(4) | 第16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1) | 第19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2) | 第20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3) | 第21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1) | 第22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 第23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3) | 第24节:七《师》:武王伐纣实录(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