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陌上花開   》 第10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3)      安意如 An Yiru

  古來,女子為情殉葬的多不勝數,男人卻少得可以,在此事上男女比例尤為失調。舜死九嶷,娥皇女英追過去。在揚子江邊遇到了大風,一位漁夫把她們送上洞庭山,後來,她倆得知舜帝已死,葬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嚮九嶷山方向泣望,把這裏的竹子染得淚跡斑斑。再後來,兩人投湘水而死。後世傳她們為湘水女神。
  我常常在想,如果是娥皇女英先死,舜肯定是不會以身相殉的,舜是個野心強大的男人,他囚禁了伊放勳,逼走了丹朱,誓要與他追逐的天下融為一體,他絶不會為兩個女人放棄江山。即使他的江山千瘡百孔滿目瘡痍。
  況且他有一大堆光明正大的理由等着被人說服,天下的臣民離不開你。於是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活着。然後一年三節,鼕春兩季,將她們作為祭祀的標本展示在天下人面前來顯示自己深情仁厚。
  從古至今,男人一直被灌輸的正統觀念是留心功名事業,肩上有仁義道德種種責任,不論他自身有沒有擔荷的能力。這些責任不容許他們為一個女人喪志,更毋論輕拋生命。男人至多可以為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身不由己地相思成疾,鬱鬱終生,那會被看作是誇父追日,受人憐惜尊重,若輕易就為一份感情付出生命,就是輕薄喪志,這樣的男人註定要被他們的群體遺棄。
  薄情何止君王,尋常男子恐怕也好不多少,如果祝英臺先死了,梁山伯會不會哭得墓穴為之開,實在要打個問號。
  如此說來,那南徐的士子雖然癡情得有些莫名其妙,卻是以性命相見,愛無反顧。即使是故事裏,也是少見的。
  也許是人們愛惜這士子的不可多得,所以《華山畿》的故事,漸漸又演變出另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據元代林坤編著的《誠齋雜記·華山畿》記載,故事的大概沒有發生變化,仍是那個士子為一陌生女子相思成疾。不過他的情懷被母親覺察,開明憐子的母親就去華山附近尋訪那女子,找到之後說明了情況,女孩為士子深情感動,偷偷脫下蔽膝(圍於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護膝蓋)教士子的母親帶回去密置男子臥席下。士子的病好了一些,發現自己臥席下有女子的衣裳,就將衣服焚燒,將灰喝下,不久臨終,吩咐母親將他葬於華山附近,母依其言。車過女子傢門口,女子出來相見,歌而棺開,女子縱身撲入抱住士子,士子復活,兩傢相慶,為他們舉行婚禮。
  這樣的結局我卻不喜歡,正因為它太刻意去追求完美,帶有一廂情願的掩飾成分,強行粉飾世事本身的慘淡,露出前言不搭後語的破綻。我就很奇怪,為何那女子要士子的母親將蔽膝密置在男子的臥席下,而不由其母坦言告之女心已許?莫非那女子在蔽膝上施了法,說出來了就不靈?男子又為何執意求死,將蔽膝焚之,燒成灰喝下去,也不乖乖好起來,想法子把女孩娶回傢?若是當中有什麽人事阻滯,書中又衹字未提。勉強添加的細節相互之間自有矛盾,不能自圓其說。明顯是後來文人加以修撰過,強求圓滿,反而失去凄美攝人的本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再版序·隔年見春(1)第2節:再版序·隔年見春(2)
第3節:自序·薔薇記(1)第4節:自序·薔薇記(2)
第5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1)第6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2)
第7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3)第8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1)
第9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2)第10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3)
第11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4)第12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5)
第13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1)第14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2)
第15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3)第16節:樂府三行(1)
第17節:樂府三行(2)第18節:樂府三行(3)
第19節:樂府三行(4)第20節:樂府三行(5)
第21節:樂府三行(6)第22節:樂府三行(7)
第23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1)第24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