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帝國興亡隱秘史:誰殺死了秦帝國   》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5)      瀟水 Xiao Shui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5)
  “可是我怎麽養活你們這幫狂能吃飯的小弟呢?”
  “附近的芒山碭山連綿一片,有澤有岩,我們就跟着您上山吧1
  於是,仁而愛人的劉邦喝了個大醉,帶着這十個弟兄,往芒碭山方向去當山賊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去了。
  他們走到一處澤邊,忽然大蛇當道,弟兄們嚇得面色蒼白,紛紛要求倒車。劉邦說:“不要倒車——壯士行路,焉有畏懼!待我前去觀看。”說完,他按着腰中青銅寶劍——這是這十個人唯一的一把武器,伸着腦袋往前走去。
  就見一條巨大的白蛇,正盤在路中,噴着芯子,對着太空練氣功呢。劉邦趁着酒意,拔出腰中寶劍,就聽虎嘯竜吟,一劍揮去,但見白光映耀群星,登時將白蛇斬為兩截。蛇血躥起來,濺濕了這幫上帝選民的袍襟,蛇血也落在了人們的嘴唇上,舔一舔,味道就好像這幫人的命運,有點甜,也有點苦。弟兄們都一起高呼:“砍得太牛了,好爽啊1
  從此,前沛縣泗水亭試用期派出所所長劉邦同志,脫離了組織關係,轉而走上了一條布滿草莽荊棘的不平凡的道路。這就是高祖斬蛇起義的故事。這個白蛇,代表着西方的秦皇帝。
  附記:李自成曾在對明朝開戰的檄文中這樣控訴:“皇上並不太壞,但總是被蒙蔽着。臣下全部結黨營私,絶少有公正忠誠的。百姓的脂膏都被這群黑幫化的官僚榨幹了,財貨都進入這幫官僚集團的私人腰包。”
  李自成反的是這些黑暗的官吏集團。
  但是秦王朝的情況則有不同。秦王朝的各級官吏都戰戰兢兢,奉公辦事,被各類考核指標約束着,沒有貪官污吏橫行的場面。從側面來看,秦朝的吏治還是好的。譬如,劉邦作為派出所長,去王媼、武婦開的兩傢酒館喝酒。喝了一年的酒,但不敢說不給錢——後來是王媼她們看見他黃竜附體,纔主動不收他的錢的。在酒館老闆看來,派出所長也算是有點實權的,但劉邦不敢賴賬。可見當時的官吏,還不敢藉勢壓人、白吃白拿的。
  劉邦押送勞改犯去驪山,中間跑了幾個,他自知官法嚴厲,無可通融,衹得自我了斷,主動逃職,可見當時沒有私人請托,找找上級通融通融,送禮免罪的路子。
  按道理,皇帝對於自己的官僚團隊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秦始皇對自己的團隊格外嚴格,他曾經把一批判案不直的官員發配去修長城,這大約也是古來絶無僅有的事情。
  在這樣的嚴苛要求下,我們有理由認為,秦王朝的吏治頗好,從地方徵收匯嚮中央的財富,官吏們應該是不敢從中截取,或者巧立名目額外盤剝的。秦政府從民間掠取的財富,直達中央的高端。這些財富除了被最高統治者個人消費外,大量是投嚮了開疆闢土的戰爭和帝國擴張,而在長的時空歷史視角來看,秦帝國一統天下、大興事功是一件大好事。他斂了錢畢竟是幹了事了,相比之下,後代比如明朝候方域說:“明朝的百姓,稅加之,兵加之,刑罰加之,勞役加之,水旱瘟疫加之,官吏的侵漁加之,豪強的吞併加之。百姓一,而加之者七。”老百姓受盤剝,颳出來的錢幹什麽了呢?其實還不如老秦能用於擴張和興造,明朝從老百姓搜刮來的大筆財富,是塞進了各大小貪官如劉瑾之徒的私人腰包。明政府軍的兵員和糧餉卻根本不夠。明朝偌大的政府的對外功業,還不如老秦區區三千萬人的帝國。明朝政府從民間敲詐勒索斂來的錢,都用來了奉養這些寄生者的奢侈生活,對社會毫無意義,最後死掉腐爛照樣變成肥料了事。
  但是,太“廉明”了也不好,秦皇帝剛剛嘗試皇權專製沒有經驗,過多地對官吏團隊苛察嚴求,使得這些官員在壓力下無利可求,最後使得他們與專製中央之間發生離心力。在後來天下大亂的時候,秦朝設在各郡縣的官吏,往往成為反秦的主力和首倡者——比如劉邦和他的同僚蕭何、曹參等人,乃至劉邦所供職的縣的縣令,都是如此。所以後代的皇帝學乖了,在人民大衆和官吏層之間,他們衹惹一個群體,有了官吏層們擁護保着自己,遇上哪怕像黃巾起義、太平天國這麽轟轟烈烈的運動,一樣可以通過官吏們把它鎮壓下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1)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2)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3)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4)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5)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1)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2)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3)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4)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5)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6)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1)
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2)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3)
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4)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5)
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6)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1)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2)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3)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4)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5)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6)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7)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