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chén hān mèng zhōng xǐng   》 1 jiéjiě wèi hóng lóu      shì Hu Shi    wáng guó wéi Wang Guowei

本书的编纂收录了《红楼梦》研究史上非常有影响的学者胡适、唐德刚、高阳等“红学”研究大家关于《红楼梦》研究的经典论述,对与20世纪以来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解析,从研究的流派上来分包括“索隐派”“新红学”“评论派”等,让读者对于《红楼梦》有一个全面地,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和文化背景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第1节:解味红楼 代 序 解味红楼 周汝昌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归根结蒂,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因为这部书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如欲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在雪芹笔下,显得更为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 诗曰: 中华文化竟何如?四库难知万卷书。 孔孟不如曹子妙,莲花有舌泪凝珠。 中华文化此中含,言笑悲欢味自耽。 若能获麟同绝笔,春秋舌拙色应惭。 每当与西方或外国访问者晤谈时,我总是对他们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这说明了我的一种基本认识:《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这话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我是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够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大家熟知,历来对《红楼梦》的阐释之众说纷纭,蔚为大观:有的看见了政治,有的看见了史传,有的看见了家庭与社会,有的看见了明末遗民,有的看见了晋朝名士,有的看见了恋爱婚姻,有的看见了明心见性,有的看见了谶纬奇书,有的看见了金丹大道……这种洋洋大观,也曾引起不少高明人士的讥讽,或仅以为谈助,或大笑其无聊。其实,若肯平心静气,细察深思,便能体认,其中必有一番道理在,否则的话,为什么比《红楼梦》更早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都没有发生这样的问题,显现如此的奇致呢? 正由于《红楼梦》包孕丰富,众人各见其一面,各自谓独探骊珠,因此才引发了"红学"上的那个流派纷呈、蔚为大观的现象。而这"包孕丰富",就正是我所指的那个广博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的一种显相。 中国的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少说已有七千年了。这样一个民族,积其至丰至厚,积到旧时代最末一个盛世,产生了一个特别特别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这位小说家,自然早已不同于"说书"人,不同于一般小说作者,他是一个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镜"--在此镜中,我中华之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的真实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慧眼,是何神力!真令人不可想像,不可思议! 我的意思是藉此说明: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在《红楼梦》中,雪芹以他的彩笔和椽笔,使我们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地看到了我们中华人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礼数相接,如何思想感发,如何举止行为。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情趣,他们的遭逢,他们的命运,他们的荷担,他们的头脑,他们的心灵……你可以一一地从《红楼梦》中,从雪芹笔下,寻到最好的最真的最美的写照! 中华民族面对的"世变"是"日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光彩与境界,都是不应也不会亡失的--它就铸造在《红楼梦》里。这正有点儿像东坡所说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逝者未尝往也。" 所以我说:《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选集】hóng lóu chūn mèng
1 jiéjiě wèi hóng lóu 10 jié:《 hóng lóu mèngkǎo zhèng (9) 11 jié:《 hóng lóu mèngkǎo zhèng (10)
12 jié:《 hóng lóu mèngkǎo zhèng (11) 13 jié:《 hóng lóu mèngkǎo zhèng (12) 14 jié:《 hóng lóu mèngkǎo zhèng (13)
15 jié:《 hóng lóu mèngkǎo zhèng (14) 16 jiéhóng lóu mèng kǎo zhèng》 (1) 17 jiéhóng lóu mèng kǎo zhèng》 (2)
18 jiéhóng lóu mèng kǎo zhèng》 (3) 19 jiéqīng zhī rén qíng xiǎo shuō (1) 2 jié:《 hóng lóu mèngkǎo zhèng (1)
20 jiéqīng zhī rén qíng xiǎo shuō (2) 21 jiéqīng zhī rén qíng xiǎo shuō (3) 22 jiéqīng zhī rén qíng xiǎo shuō (4)
23 jiéqīng xiǎo shuō zhī pài liú 24 jié:《 hóng lóu mèng lùn (1) 25 jié:《 hóng lóu mèng lùn (2)
26 jié:《 hóng lóu mèngpíng lùn (1) 27 jié:《 hóng lóu mèngpíng lùn (2) 28 jié:《 hóng lóu mèngpíng lùn (3)
29 jié:《 hóng lóu mèngpíng lùn (4) 3 jié:《 hóng lóu mèngkǎo zhèng (2) 30 jié:《 hóng lóu mèngpíng lùn (5)
dì   I   [II]   [III]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