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jiě zhōng guó wén huà shí dài zhàn shì shū:《 jīng běn   》 1 jiéyǐn yán:《 jīngshì zěn yàng de shū? (1)      zāng shǒu Cang Shouhu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作者结合历史解释易经的原初本义,在还原历史的真相中叙说哲理,在说理中联系当下,感悟人生,获得启发,将一本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解读得有根有据、兴趣黯然而又浅显易懂。本书特别适合大中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阅读,是作为《易经》入门的理想的入门读物。
第1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1) 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易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周易》的经文部分,又称为古经。 读《易经》,首先要了解《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了解《易经》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才能得其门而入。 《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我想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 第一,《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书; 第二,《易经》在构成上是一部奇特的书; 第三,《易经》在实质上又是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 一《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书 《易经》从本质上说是一部占筮之书,属于巫文化时代的产物。在中国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或者神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未来之事,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目的的想法。因此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易经》就是这样一本在龟卜、占筮基础上产生的书。并且在它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用它进行占筮,为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南。《左传》《国语》中就记载了二十二个运用《易经》占筮的例子。例如,《左传》中记载,齐棠公死,崔武子前往吊丧,看到齐棠公的遗孀美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底,因此用《易经》占了一卦,遇到《困》卦六三爻变,而成为《大过》卦。解卦的人据卦象的变化以及《困》卦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断定,此女人不吉利,不可娶。但崔武子不以为然,说:"一个寡妇能有什么危害!即使有危害,也已经应验在她前夫身上了。"最终还是纳她为妾。直到现在,以《易经》进行占筮、预测吉凶者仍然大有人在。 二《易经》在构成上是一部奇特的书 不同于其他的古代文化典籍,《易经》又是一部奇书。它除了有文字以外,还有符号,是由卦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先让我们看一下卦画符号系统。 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是""、""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是怎么来的呢?古代占卜时,首先是在龟甲、牛肩胛骨上写上要占卜的事情,然后在一定的位置上打上一些圆孔,再用火烧灼龟甲、牛肩胛骨。这样,圆孔周围就会爆裂出很多纹路,然后根据这些纹路走向来判断吉、凶。中间没有断开的纹路记为"",后人称为阳爻;中间断开的纹路记为"",后人称为阴爻。 时间一长,人们从裂纹中发现和总结出八个常见的组合,分别称之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象相传是伏羲整理而成,可见其历史的久远,后人称这八个卦象为"经卦"。为了便于记住这八卦的符号,还编了一个顺口溜: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在八经卦的基础上,后来又两两相互重叠,形成了六十四卦卦象,相传这个工作是由周文王完成的,为了与八经卦相区别,后人称六十四卦为"别卦"。 组成每一个别卦的二个经卦中,上面的经卦称为"上卦"、"外卦"或者"上体",下面的经卦称为"下卦"、"内卦"或者"下体"。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三十二对。例如,《乾》、《坤》为一对,《屯》、《蒙》为一对。每一对卦的卦画不是颠倒,就是相反。例如,《屯》颠倒过来为,《需》(颠倒过来为《讼》,这是卦象相互颠倒。《乾》六爻全为阳爻,《坤》六爻全为阴爻;《颐》上下为阳爻、中间四爻为阴爻;《大过》上下二爻为阴爻,而中间四爻为阳爻。这是卦画完全相反。《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二十八对卦象相互颠倒,有四对卦象相反。即除了《乾》与《坤》、《颐》与《大过》、《坎》与《离》、《中孚》与《小过》四对属于卦象相反以外,其他二十八对卦卦象都是相互颠倒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īliàoláiyuán】zhōng huá shū
1 jiéyǐn yán:《 jīngshì zěn yàng de shū? (1) 2 jiéyǐn yán:《 jīngshì zěn yàng de shū? (2)
3 jiéyǐn yán:《 jīngshì zěn yàng de shū? (3) 4 jiéyǐn yán:《 jīngshì zěn yàng de shū? (4)
5 jié:《 qián》: xiāng shí 'ér dòng de lóng jīng shén (1) 6 jié:《 qián》: xiāng shí 'ér dòng de lóng jīng shén (2)
7 jié:《 qián》: xiāng shí 'ér dòng de lóng jīng shén (3) 8 jié:《 qián》: xiāng shí 'ér dòng de lóng jīng shén (4)
9 jiéèrkūn》: qīn de xiōng huái (1) 10 jiéèrkūn》: qīn de xiōng huái (2)
11 jiéèrkūn》: qīn de xiōng huái (3) 12 jiésāntún》: wàn shì kāi tóu nán (1)
13 jiésāntún》: wàn shì kāi tóu nán (2) 14 jiésāntún》: wàn shì kāi tóu nán (3)
15 jiésāntún》: wàn shì kāi tóu nán (4) 16 jiéméng》: yuán shǐ de jiào xíng shì (1)
17 jiéméng》: yuán shǐ de jiào xíng shì (2) 18 jié》: " yuè shì nán xiǎn yuè xiàng qián " (1)
19 jié》: " yuè shì nán xiǎn yuè xiàng qián " (2) 20 jié》: " yuè shì nán xiǎn yuè xiàng qián " (3)
21 jiéliùsòng》: tuì hǎi kuò tiān kōng (1) 22 jiéliùsòng》: tuì hǎi kuò tiān kōng (2)
23 jiéliùsòng》: tuì hǎi kuò tiān kōng (3) 24 jiéshī》: wáng zhòu shí (1)
dì   I   [II]   [III]   [IV]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