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餚:飲膳札記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
林文月 Lin Wenyue
第1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1)
本書為作者藉飲膳記憶,委婉追懷平生親友知己之行止,以十九種佳餚食譜編織成一幅溫馨感人的回憶錄。雖謂知味大廚操典雅之筆觸,書寫了俎上竈前的割烹經驗,實乃情思悠遠之碩學,在全面回味昔時體會到的師恩、友誼和親情所加之於今日的無窮感念。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
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
陳平原
一
七年前,著名散文傢、臺灣大學中文係名譽教授林文月寫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題為《在臺大的日子裏》(收入《回首》),從一九五二年她作為新生進入臺大中文係,到念研究所,再到畢業留校任教,至一九九三年夏退休離職,一直講到若幹年後重返校園--"我又來到這一間已不再存放我個人書籍的第四室。依舊是書籍擁擠的景象,甚至於幾張書桌的排列都無甚變化。憑窗凝視,內庭的老樹依舊穩立於原地。"對於熟悉林文月文章的讀者來說,這棵老樹很有名,二十年前,林曾專門為其撰文,題目就叫《樹》(收入《午後書房》),其中提到了老教授的相繼凋零以及年輕人的薪火相傳。而眼前這篇讓我感慨萬端的《在臺大的日子裏》,也是如此立言:"我們來看老樹,我們走了;還會有不同的人來看它。在這裏,臺灣大學,永遠不乏知識學術的新血。這一點是無疑的。"
之所以"感慨萬端",是因為林文發表後一年多,我也來臺大任教,朝夕相處的,同樣是這棵充滿靈性的老樹。走進這座建於一九二八年、已成臺北市定古跡的"文學院",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是因為,此前我讀過林文月的散文,對臺靜農等諸多臺大中文係教授以及他們的工作環境印象極深。真是無巧不成書,係裏安排給我的辦公室,正是林文多次提及的第四室。《在臺大的日子裏》有這麽一段:"靠窗對面相嚮那兩張較大的書桌,我曾見過先後為吳守禮、洪炎秋、鄭騫、葉嘉瑩等諸位先生擁有過。何其榮幸,我能與所崇敬的前輩學者共同分享過這個研究室!他們每一位的學識與人品,是我追隨仰慕的典範。我目睹他們敦品勵學,皓首窮經,諄諄教誨,愛護學生。"書桌依舊,書櫥依舊,窗外的風景也依舊。衹是人去樓空,我衹能遙想前輩風流,再就是學林先生,發出"何其榮幸"的感嘆。
多次赴臺開會或講學,結識不少臺大的老學生、新教授,聽聞許多關於優雅的林文月的傳說。至於有意識地集中閱讀林教授的著作,則是到臺大任教以後。上任第二天,係主任送我一册剛印製完成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係係史稿》,其中的"沿革"部分稱: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國民政府接收了這所創辦於一九二九年的"臺北帝國大學",改名"國立臺灣大學",並將原文政學部分解為文學院與法學院;文學院下設中文、歷史、哲學三係,臺大中國文學係於是正式成立:"唯當時百廢待興,乃由北大中文係教授、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魏建功先生代為邀聘教員,參與規劃。"細讀"年表"及"傳記",發現臺大中國文學係早年諸多名教授,大部分是北京大學的畢業生,如毛子水、董作賓、洪炎秋、戴君仁、臺靜農等,再加上畢業於燕京大學的鄭騫和畢業於清華大學的董同龢,難怪我到此講學,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參見我為臺北麥田2005年版《晚清文學教室》撰寫的序言《從北大到臺大》)。如此校史資料,衹是供我馳騁想象的綫索,真正讓這所名校在我面前變得血肉豐滿的,是林文月的若幹散文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 | 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 | 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 | 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 | 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 第7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7) | 第8節:飲膳往事(1) | 第9節:飲膳往事(2) | 第10節:飲膳往事(3) | 第11節:飲膳往事(4) | 第12節:楔 子(1) | 第13節:楔 子(2) | 第14節:潮州魚翅(1) | 第15節:潮州魚翅(2) | 第16節:潮州魚翅(3) | 第17節:清炒蝦仁(1) | 第18節:清炒蝦仁(2) | 第19節:紅燒蹄參(1) | 第20節:紅燒蹄參(2) | 第21節:紅燒蹄參(3) | 第22節:佛跳墻(1) | 第23節:佛跳墻(2) | 第24節:佛跳墻(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