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憶江南 | 歸字謠 | 漁歌子 | 搗練子 | 秋風清 | 如夢令 | 長相思 | 相見歡 | 生查子 | 昭君怨 | 點絳唇 | 浣溪沙 | 攤破浣溪沙 | 菩薩蠻 | 減字木蘭花 | 采桑子 | 巫山一段雲 | 卜算子 | 訴衷情 | 好事近 | 謁金門 | 憶秦娥 | 清平樂 | 阮郎歸 | 桃花源憶故人 | 眼兒媚 | 酒泉子 | 柳梢青 | 西江月 | 南歌子 | 醉花陰 | 浪淘沙 | 鷓鴣天 | 虞美人 | 南鄉子 | 玉樓春 | 鵲橋仙 | 小重山 | 踏莎行 | 釵頭鳳 | 一剪梅 | 臨江仙 | 唐多令 | 蝶戀花 | 漁傢傲 | 蘇幕遮 | 青玉案 | 天仙子 | 江城子 | 風入鬆 | 祝英臺近 | 禦街行 | 洞仙歌 | 滿江紅 | 水調歌頭 | 滿庭芳 | 鳳凰臺上憶吹簫 | 暗香 | 八聲甘州 | 聲聲慢 | | |
|
|
|
作品父類: 詞 voc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本調又名《消息》。一百四字,二十二句,前後片各四仄韻。
(2)首起兩句,第四、五、七、八句均為四字對(例二與此不盡相同)。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後片結句四字,可作上一下三。
(3)例一作者李清照,這是一首藉元宵(正月十五)佳節的今昔比較來抒發故國之思和身世之感的優秀作品。開頭兩句,一定落日的光華如熔化的黃金一般地燦爛,一寫暮雲聚攏來象白璧一般地晶瑩。這是用自然景色來渲染節日的氣氛,對仗也很工整。下文“人在何處”,氣氛陡轉,看似突然,實際上,作者正寡居異鄉,過着顛沛流離、落落寡歡的生活。這種災難性的變化,連他自己也難以置信,所以有“人在何處”的感嘆。其中正包含着無窮的辛酸呢。“染柳”三句,回頭再通過寫景抒發感慨。濃濃的煙霧籠罩着柳樹,《梅花落》的笛聲散發着幽怨,知道這中間有多少春意呢?“元宵”三句,承接上文,再把意思推進一層,遇上佳節,加上那暖和宜人的天氣,本應及時行樂,作者卻反問一句“次第豈無風雨?”就是說,轉眼之間難道沒有風雨相催?這决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亡國破傢這個慘痛教訓作為先例的。當時的作者已不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的天真少女,也不是“夜來沉醉卸妝遲”(《訴衷情》)的少婦,而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武陵春》)的飽經憂患的人了,所以她總耽心好景不長,風雲突變。這種感嘆縱然悲觀,卻能代表南渡愛國士人的共同心理,因而具有典型意義。作者既然興味索然,所以即使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她賞節,她也婉言謝絶了。後片用回憶對比手法,一寫汴京(河南開封,北宋京城)盛時閨門對慶賞元宵佳節的重視。“三五”,即正月十五日夜。二寫婦女們頭上插戴各種首飾,爭着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相約看燈,好不熱鬧!可是如今呢?自己顔色憔悴,頭髮蓬鬆,夜間再也懶得出去了。倒不如獨個兒在窗簾底下,聽聽別人的笑聲話語吧!末兩句用熱鬧場面來反襯自甘寂寞的心情,比用冷落場面作正面襯托更為強烈,更能令人同情。南宋末年辛派愛國詞人劉辰翁讀了這首詞深受感動,“為之涕下”,曾依聲填了一首和詞,可見其感染力之強。從全詞風格來看,它把傢國之痛與個人遭遇熔為一體,感情真率,寄意深沉,兼有婉約豪放兩種長處;再從全詞的語言來看,作者用的多是“尋常語”,沒有典故,卻表現得深入淺出,婉和註流暢,說它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例二為劉辰翁的和詞,作者有小序雲:“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閱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由於作者很講民族氣節,宋亡隱居不仕,面對此情此景,空懷故國之思,內心的哀痛是一言難盡的。詞的開頭兩句寫景,發出慨嘆,寫法仿李易安。接下來用對比手法,寫原來的臨安是“香塵暗陌,華燈明晝”,可是現在卻“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就是說,臨安原來是個車馬絡繹、燈火輝煌的都市,現在卻成了人口稀少,實行“宵禁”的恐怖城市了;作者正是通過這種比較來表達自己的故國之思的。後片再從自然風景看,“猶自如故”,但山河易主,人民流離,能賦詞反成苦事。自己走投無路(因為不仕元朝),妻離子散,有苦嚮誰訴?夜深了,輾轉難眠,對着殘燈,衹聽得滿村響起一片祭社的鼓聲。從作者的心情來看,撫今思昔,感慨萬千,悲切動人,不愧愛國名篇。但從用典來看,間或有不足之處,如“前度遽如許”,雖說是暗用劉禹錫《重遊玄都觀絶句》中“前度劉郎今又來”句意,畢竟語意欠明確。把它同李詞相比,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悲苦過之”而“辭情”是“不及”的。後人之填詞者,可註意這種對照以便學習他們的長處,避免他們的短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