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憶江南 | 歸字謠 | 漁歌子 | 搗練子 | 秋風清 | 如夢令 | 長相思 | 相見歡 | 生查子 | 昭君怨 | 點絳唇 | 浣溪沙 | 攤破浣溪沙 | 菩薩蠻 | 減字木蘭花 | 采桑子 | 巫山一段雲 | 卜算子 | 訴衷情 | 好事近 | 謁金門 | 憶秦娥 | 清平樂 | 阮郎歸 | 桃花源憶故人 | 眼兒媚 | 酒泉子 | 柳梢青 | 西江月 | 南歌子 | 醉花陰 | 浪淘沙 | 鷓鴣天 | 虞美人 | 南鄉子 | 玉樓春 | 鵲橋仙 | 小重山 | 踏莎行 | 釵頭鳳 | 一剪梅 | 臨江仙 | 唐多令 | 蝶戀花 | 漁傢傲 | 蘇幕遮 | 青玉案 | 天仙子 | 江城子 | 風入鬆 | 祝英臺近 | 禦街行 | 洞仙歌 | 滿江紅 | 水調歌頭 | 滿庭芳 | 鳳凰臺上憶吹簫 | 暗香 | 八聲甘州 | 聲聲慢 | | |
|
|
|
作品父類: 詞 vocable |
⊙●⊙○○●▲。
⊙○⊙●○○▲。
⊙●⊙○○●▲。
○⊙▲,
⊙○⊙●○○▲。
⊙●⊙○○●▲。
⊙○⊙●○○▲。
⊙●⊙○○●▲。
○⊙▲,
⊙○⊙●○○▲。
|
|
(1)本調六十二字,八句,前後片各五韻。流行於北宋。
(2)本調由兩首七言仄韻的絶句構成。唯前後兩片第三句下須添一三字句。
(3)例一為此調之代表作。作者是仁宗時期富有理想的政治傢,寫過著名的散言《嶽陽樓記》,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縣),西夏不敢來犯,說他“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首詞是他在西北軍中所作。詞的前片寫景,後片言情。在一片凄涼景色中寓鄉思之情,鄉思之情又與徵守邊關的現實相聯繫,“燕然未勒”,壯志未酬,故有“歸無計”之嘆。風格沉鬱頓挫,在悲涼氣氛中顯示出將軍和徵夫共同守衛邊疆的崇高責任感。這首邊塞詞,無論在風格上和題材上都突破了當時詞限於記男女、吟風月的陳規,把鄉愁同保衛邊疆的重任聯繫起來,從而開拓了詞的領域,使之具有較廣阔的社會內容。這首詞的創作時間比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山獵》要早三十多年,應該說,它對爾後蘇軾的豪放派詞風的建立,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的。對它的歷史意義應該有充分的估計。
例二為李清照的作品。開頭兩句想象奇特、場面雄偉。天空中的雲海和晨霧連成一片,銀河象要流轉,千帆正在飛舞。“仿佛”三句說自己的夢魂飛上了天帝的住所,天帝熱情地問我,要去哪裏?自從北宋淪亡之後,作者逃難南方,丈夫病死,顛沛流離,又有什麽地方可去呢?所以後片開頭兩句緊接前片的問題作了回答,“道路漫長,衹可惜日薄西山了,我徒然能寫出一些驚人的詩句!”當年屈原懷才不為楚王所用,曾經在《離騷》中寫過這樣的句子:“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共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詞人的回答,化用了這個意思,是含着一把辛酸淚的,同時也顯示出詞人那種倔強的性格,對自己才華的自負。“九萬裏”三句就完全表達了她的強烈願望:要象大鵬鳥似地振翅飛上九萬裏高空(莊子《逍遙遊》裏有“鵬之徒於南冥也,……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這樣的話)。風也莫停,把我的輕舟吹送到神山(相傳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去。作者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但她的理想已經在地上一再遭挫,難以實現,所以藉助夢境,運用《離騷》裏那種浪漫主義手法,幻想一個虛無縹涉的神仙境界來寄托自己的精神苦悶。學這首詞,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定啓發,就是儘管作者一生的遭遇很不幸,她自己也為理想不能實現而抱憾終生,但她畢竟成了有宋一代的傑出詞人,馳名中外。這固然由於她的天才和勤奮,同時也同她的遠大抱負和頑強毅力分不開的,從這首意境開闊,風格豪放的詞裏也可得到證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