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
作品父类: 词 vocable |
⊙○⊙●○○▲
⊙●⊙○○●▲
⊙○⊙●●○○,⊙●⊙○○●▲
⊙○⊙●○○▲
⊙●⊙○○●▲
⊙○⊙●●○○,⊙●⊙○○●▲
|
|
(1)又名《木兰花》,五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三仄韵。
(2)本调实则由两首七言仄韵之绝句合成,唯首句要平起,前后片词。
(3)例一是一首记寒食节春游的作品。作者写此词时已经八十六岁,笔力仍很旺健。前片通过吴儿赛龙舟、游女荡秋千、妇女们拾翠忘归和踏青的人来往不定等四方面的题材组成一幅热闹的游春图,后片通过“遥山暝”、“池院静”和“月色正清明”、“杨花过无影”等句子描绘出一种夜晚游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同前片的气氛相比,又是一番风味,两者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作者所欣赏的,所以写得都很出色,同时也说明作者写作小词的技巧很高,能用不同的图景,使之和谐地统一起来,这类小词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模仿,要做到工稳,自然需要一段时间。
例二内容很多地方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惟有“红杏”句,脍炙人口。一句之中又妙在一个“闹”字。诚如王国维所云,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不但使人想象出杏花满枝,而且看到了蜂围蝶舞、万紫千红的春意场面,好不热闹。由于这个“闹”字用得活,当年人们曾把作者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见《苕溪渔隐丛话》)。填好一首词,要从全篇着眼,又必须从字句入手,每一个字都得仔细斟酌,精益求精,不可随便放过。从句到篇,都要精采,谈何容易!若做不到,则一篇中尽可能有些警句,这方面古人已作出范例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