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 the Tang Dynasty “ modern style” poetry分類表
七絶仄起首句不押韻七絶仄起首句押韻七絶平起首句不押韻七絶平起首句押韻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七律平起首句押韻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五律仄起首句押韻五絶平起首句不押韻五絶平起首句押韻五絶仄起首句不押韻
五絶仄起首句押韻古詩近體詩古風四言詩
五言詩七言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絶句
七言絶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長律七言樂府
五言樂府對聯三言詩

作品父類: 七言詩 a poem with seven characters to a line


  七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詩體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
  它起源於民謠。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遊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纔”(葛洪《抱樸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臺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係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林、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的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
  從梁至隋代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