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憶江南 | 歸字謠 | 漁歌子 | 搗練子 | 秋風清 | 如夢令 | 長相思 | 相見歡 | 生查子 | 昭君怨 | 點絳唇 | 浣溪沙 | 攤破浣溪沙 | 菩薩蠻 | 減字木蘭花 | 采桑子 | 巫山一段雲 | 卜算子 | 訴衷情 | 好事近 | 謁金門 | 憶秦娥 | 清平樂 | 阮郎歸 | 桃花源憶故人 | 眼兒媚 | 酒泉子 | 柳梢青 | 西江月 | 南歌子 | 醉花陰 | 浪淘沙 | 鷓鴣天 | 虞美人 | 南鄉子 | 玉樓春 | 鵲橋仙 | 小重山 | 踏莎行 | 釵頭鳳 | 一剪梅 | 臨江仙 | 唐多令 | 蝶戀花 | 漁傢傲 | 蘇幕遮 | 青玉案 | 天仙子 | 江城子 | 風入鬆 | 祝英臺近 | 禦街行 | 洞仙歌 | 滿江紅 | 水調歌頭 | 滿庭芳 | 鳳凰臺上憶吹簫 | 暗香 | 八聲甘州 | 聲聲慢 | | |
|
|
|
作品父類: 詞 vocable |
⊙○⊙▲
⊙●○○▲
⊙●⊙○○●▲
⊙●⊙○⊙▲
⊙○⊙●○△換
⊙○⊙●○△
⊙●⊙○⊙●,⊙○⊙●○△
|
|
(1)本調又名《憶蘿月》、《醉東風》。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2)例一是一首惋惜春天歸去的詞。但寫得相當含蓄。前片首句用擬人化的筆法設問:“春歸何處?”接着似答非答:“寂寞行無路。”三、四兩句翻進一層,說倘有誰知“春去處”,就請把她叫來同住。後片承前,仍以問句開頭,說春天一去無蹤,究竟有誰知道她的去處呢?衹有問那鳴於春夏之間的黃鶯了。但是,黃鶯叫得再清脆婉囀也無人領會,衹好迎着風飛過凋謝的薔薇花去了。作品通過黃鸝和薔微的形象暗指春天的去處,表示詞人惋惜的心情,給讀音以想象的餘地,寫法頗有清新之處。更重要的是,作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在政治上與蘇軾共進退,迭遭貶謫,不得重用,此詞後片第三句的語氣特重,很可能是為自己的坎坷生涯鳴不平的,但又不露痕跡,這是作者的高明處。
例二描寫農村景象的一個側面,非常自然,生動。前片從低小的“茅檐”、“青青溪上草”寫起。三四句由物轉到人,說田間翁媼用吳音交談的柔美。後片由翁媼轉而寫三個孩子的三種動作:大兒在溪東“鋤豆”,中兒“正織雞籠”。最是小兒有意思,橫躺在溪邊剝蓮蓬呢。無賴本屬貶義詞,這裏用作形容小兒,前加“最喜”兩字,便知是作者打趣,可當作頑皮,好玩講,這種詞語色彩的改變也是修辭的一種手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