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国 >安徽 > 陈翥
显示地图
目录
陈翥 Chen Zhu 唐 

诗词《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Bend river Ting Wang Jionji Apricot garden Flower hair》   《金钱花 Money flower》   

  陈翥,贞元进士第。诗一首。
陈翥 Chen Zhu 宋 

诗词《桐竹君咏 Yong Tong Zhujun》   《西山桐十咏·桐风 Tong Yong Tong Feng Western Hills 10》   《西山桐十咏·桐根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root》   《西山桐十咏·桐孤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isolated》   《西山桐十咏·桐花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ung Blossom》   《西山桐十咏·桐径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Keng》   《西山桐十咏·桐乳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Milk》   《西山桐十咏·桐叶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FE could be served》   《西山桐十咏·桐阴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ung Yin》   《西山桐十咏·桐栽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plant》   更多诗歌...

  缺失
No. 3
  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粹。
No. 4
  陈翥
  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安徽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粹。
  陈翥 自称子翔,讳子四,号桐竹君、咸聱子。池州府铜陵(今安徽铜陵)人。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生;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卒。 园艺学。
  陈翥出身于一个富有的乡绅家庭。父亲陈附是一位性格纯朴、知书达礼的人。陈翥共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三,自幼享有较好的学习条件。 青年时期的陈翥和封建时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挤身仕途,得到荣华富贵。早年虽屡试不中, 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发愤读书,争取金榜题名的决心。后来,他干脆在附近的山上建了一座房子,闭门苦读,即使妻子儿女也“非时不见”,指望一举成名。然而,他却一次次名落孙山。到40岁的时候,他感到自己被病魔折磨了10多年的身体已像虫蛀空的树木—样,力不能支;加之兄弟不和,更使他心疲神伤。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仕途无望,不如“退为治生”。于庆历八年(1048)在村后西山南面整了2—3亩地植桐种竹,聊以自娱。他的传世作品《桐谱》就是在亲自躬耕以后写的。
  陈翥隐居家乡,始终勤奋好学,据说他生前曾撰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方面的书达26部180多卷。但传留至今的只有《桐谱》一书。
  《桐谱》是陈翥搜集以往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野外调查和种植实践写成的。约成书于皇祐末年(1054)前后。全书约8000字,依次分为“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杂说”、“记志”、“诗赋”十篇。书中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前人有关桐树的认识史,详尽地阐述了泡桐的生物学特征,总结了它的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其中包括不少精辟的见解和论述,称得上是宋代众多动植物专谱中的上乘之作,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古籍中,虽然早就有关于桐和梧桐的记载,但大多失于简略,难于明白它们是哪种植物。《桐谱》的记述比前人的清楚得多。在“叙源”中,作者认为前人说的桐就是梧桐(即现在的泡桐),“类属”篇中的记述表明,作者是经过较全面的调查记下各种桐的。陈翥认为桐中的白花桐和紫花桐两种。从形态而言均属一类。除此之外,还有油桐、刺桐(刺楸)、梧桐(书中指出与前入所称的梧桐不是一种)、赪桐。除刺桐的记述有同名异物的混合外,对其他几种桐的描述,表明作者是区分开上述几种以桐为名的植物的。《桐谱》有关各种以桐为名的植物之间差别的描述,为后人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些经济树木提供了依据。他把泡桐的两种分别称为白花桐和紫花桐也被后人所接受,其名称一直为后世沿所用。
  在阐述泡桐的生物学特征方面,陈翥指出泡桐向阳的芽萌发得早,通常分布在朝阳的地方,是一种喜光、在气温较高之处生长良好的阳性树种。对木材的解剖特征,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以及传播方式都有较准确的描写。作者还强调泡桐作为一种用材树,具有速生、采伐不受时间限制、材质轻柔、不易为虫所蛀、耐腐、不裂等优良特性。
  在造林技术上,陈翥认为压条和分根等营养体繁殖的树苗比实生苗生长更迅速。移栽树苗的时节,以冬天落叶后树木停止生长,养分贮藏在根部时合适。种树的地点应根据泡桐喜光、对气温要求较高以及怕阴寒和积水的特点,选择开阔向阳的高平地带;土质则以肥沃的黄壤土为好。在管理方面应注意除草、施肥,保证树苗正常生长。在种后的头几年,要除去歧枝,促使桐树及早成材。桐树枝干脆嫩,叶大招风,要摘掉多余的叶子或把一些叶子弄碎以保持森林中良好的通气状况,防止风害。陈翥记述的这些造林种树措施,都是根据泡桐的生物学特征采取的,在实践中确实行之有效,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桐谱》是我国最早一本比较详细地论述泡桐的专著。历来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的《群芳谱》,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都曾引据或辑录过其中的资料。现代某些外国学者在研究泡桐的起源和传播史时,也引用过本书,可见《桐谱》还是一本在学术界有影响的著作。
  陈翥能写出这样一本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植物专谱,并因此而被人认为是古代一位科学家,与他本人有较高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分不开的,而后者尤为重要。陈翥并非纯粹为生产目的去种植桐树的,主要还是在于平抚心中的忧伤,得到精神安慰。他曾自号“桐竹君”,乃因为桐是传说中凤凰栖止的树木,历史上曾有人因种桐而结识贵人。此外,在陈翥看来,桐树到冬天落叶能“顺时之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良材。他把这种植物用来象征自己,颇有孤芳自赏的意味。还指望有一天“大匠如顾怜,委躯愿雕刻”。他作《桐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泡桐这种植物。正因为有这样的内衷,陈翥是怀着特殊的心情记述桐的。
  文 献
  原始文献
   (宋)陈翥:桐谱,《丛书集成》本,1939。
  研究文献
   张企增:陈翥的《桐谱》和我国泡桐栽培的历史经验,见《农史研究》第2辑,农业
  出版社,1982。
   潘法连:陈翥的身世和生平,见《农史研究》第4辑,农业出版社,l984。
  作者:罗 桂 环
  原载: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457-459页
英文解释
  1. :  Chen 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