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國 >安徽 > 陳翥
顯示地圖
目錄
陳翥 Chen Zhu 唐 

詩詞《麯江亭望慈恩寺杏園花發 Bend river Ting Wang Jionji Apricot garden Flower hair》   《金錢花 Money flower》   

  陳翥,貞元進士第。詩一首。
陳翥 Chen Zhu 宋 

詩詞《桐竹君詠 Yong Tong Zhujun》   《西山桐十詠·桐風 Tong Yong Tong Feng Western Hills 10》   《西山桐十詠·桐根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root》   《西山桐十詠·桐孤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isolated》   《西山桐十詠·桐花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ung Blossom》   《西山桐十詠·桐徑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Keng》   《西山桐十詠·桐乳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Milk》   《西山桐十詠·桐葉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FE could be served》   《西山桐十詠·桐陰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ung Yin》   《西山桐十詠·桐栽 Western hills 10 wing tong Tong plant》   更多詩歌...

  缺失
No. 3
  陳翥(982~1061年),字風翔,號虛齋,鹹聱子,桐竹君,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鐘鳴鎮)人。5歲讀書,14歲入縣學,曾有懸梁苦讀躋身科舉的願望。後因父親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餘年之故,至40歲時,方“志願相畔,甘為布衣,樂道安貧”,一面閉門苦讀,一面參與耕作,堅持不輟。60歲時,他在傢中數畝山地植桐樹(泡桐)數百株專事研究,除悉心鑽研前人有關著作外,還“召山叟,訪場師”,尤註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年)撰成《桐譜》書稿約1.6萬字。全書除序文外,正文共一捲,依次分“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凡十篇,《桐譜》係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為全書的精粹。
No. 4
  陳翥
  陳翥(982~1061年),字風翔,號虛齋,鹹聱子,桐竹君,安徽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鐘鳴鎮)人。5歲讀書,14歲入縣學,曾有懸梁苦讀躋身科舉的願望。後因父親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餘年之故,至40歲時,方“志願相畔,甘為布衣,樂道安貧”,一面閉門苦讀,一面參與耕作,堅持不輟。60歲時,他在傢中數畝山地植桐樹(泡桐)數百株專事研究,除悉心鑽研前人有關著作外,還“召山叟,訪場師”,尤註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年)撰成《桐譜》書稿約1.6萬字。全書除序文外,正文共一捲,依次分“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凡十篇,《桐譜》係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為全書的精粹。
  陳翥 自稱子翔,諱子四,號桐竹君、鹹聱子。池州府銅陵(今安徽銅陵)人。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生;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卒。 園藝學。
  陳翥出身於一個富有的鄉紳家庭。父親陳附是一位性格純樸、知書達禮的人。陳翥共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三,自幼享有較好的學習條件。 青年時期的陳翥和封建時代的許多讀書人一樣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擠身仕途,得到榮華富貴。早年雖屢試不中, 但絲毫沒有動搖他發憤讀書,爭取金榜題名的决心。後來,他幹脆在附近的山上建了一座房子,閉門苦讀,即使妻子兒女也“非時不見”,指望一舉成名。然而,他卻一次次名落孫山。到40歲的時候,他感到自己被病魔折磨了10多年的身體已像蟲蛀空的樹木—樣,力不能支;加之兄弟不和,更使他心疲神傷。在這種情況下,他覺得仕途無望,不如“退為治生”。於慶歷八年(1048)在村後西山南面整了2—3畝地植桐種竹,聊以自娛。他的傳世作品《桐譜》就是在親自躬耕以後寫的。
  陳翥隱居家乡,始終勤奮好學,據說他生前曾撰有天文、地理、儒、釋、農醫、卜算方面的書達26部180多捲。但傳留至今的衹有《桐譜》一書。
  《桐譜》是陳翥搜集以往的文獻資料,結合自己的野外調查和種植實踐寫成的。約成書於皇祐末年(1054)前後。全書約8000字,依次分為“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雜說”、“記志”、“詩賦”十篇。書中比較全面地敘述了前人有關桐樹的認識史,詳盡地闡述了泡桐的生物學特徵,總結了它的速生豐産栽培技術。其中包括不少精闢的見解和論述,稱得上是宋代衆多動植物專譜中的上乘之作,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在我國古籍中,雖然早就有關於桐和梧桐的記載,但大多失於簡略,難於明白它們是哪種植物。《桐譜》的記述比前人的清楚得多。在“敘源”中,作者認為前人說的桐就是梧桐(即現在的泡桐),“類屬”篇中的記述表明,作者是經過較全面的調查記下各種桐的。陳翥認為桐中的白花桐和紫花桐兩種。從形態而言均屬一類。除此之外,還有油桐、刺桐(刺楸)、梧桐(書中指出與前入所稱的梧桐不是一種)、赬桐。除刺桐的記述有同名異物的混合外,對其他幾種桐的描述,表明作者是區分開上述幾種以桐為名的植物的。《桐譜》有關各種以桐為名的植物之間差別的描述,為後人更好地認識和利用這些經濟樹木提供了依據。他把泡桐的兩種分別稱為白花桐和紫花桐也被後人所接受,其名稱一直為後世沿所用。
  在闡述泡桐的生物學特徵方面,陳翥指出泡桐嚮陽的芽萌發得早,通常分佈在朝陽的地方,是一種喜光、在氣溫較高之處生長良好的陽性樹種。對木材的解剖特徵,根、莖、葉、花、果、種子的形態以及傳播方式都有較準確的描寫。作者還強調泡桐作為一種用材樹,具有速生、采伐不受時間限製、材質輕柔、不易為蟲所蛀、耐腐、不裂等優良特性。
  在造林技術上,陳翥認為壓條和分根等營養體繁殖的樹苗比實生苗生長更迅速。移栽樹苗的時節,以鼕天落葉後樹木停止生長,養分貯藏在根部時合適。種樹的地點應根據泡桐喜光、對氣溫要求較高以及怕陰寒和積水的特點,選擇開闊嚮陽的高平地帶;土質則以肥沃的黃壤土為好。在管理方面應註意除草、施肥,保證樹苗正常生長。在種後的頭幾年,要除去歧枝,促使桐樹及早成材。桐樹枝幹脆嫩,葉大招風,要摘掉多餘的葉子或把一些葉子弄碎以保持森林中良好的通氣狀況,防止風害。陳翥記述的這些造林種樹措施,都是根據泡桐的生物學特徵采取的,在實踐中確實行之有效,時至今日,仍有藉鑒意義。
  《桐譜》是我國最早一本比較詳細地論述泡桐的專著。歷來受到有關學者的重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王象晉的《群芳譜》,清代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都曾引據或輯錄過其中的資料。現代某些外國學者在研究泡桐的起源和傳播史時,也引用過本書,可見《桐譜》還是一本在學術界有影響的著作。
  陳翥能寫出這樣一本有一定科學價值的植物專譜,並因此而被人認為是古代一位科學家,與他本人有較高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分不開的,而後者尤為重要。陳翥並非純粹為生産目的去種植桐樹的,主要還是在於平撫心中的憂傷,得到精神安慰。他曾自號“桐竹君”,乃因為桐是傳說中鳳凰棲止的樹木,歷史上曾有人因種桐而結識貴人。此外,在陳翥看來,桐樹到鼕天落葉能“順時之變”,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良材。他把這種植物用來象徵自己,頗有孤芳自賞的意味。還指望有一天“大匠如顧憐,委軀願雕刻”。他作《桐譜》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泡桐這種植物。正因為有這樣的內衷,陳翥是懷着特殊的心情記述桐的。
  文 獻
  原始文獻
   (宋)陳翥:桐譜,《叢書集成》本,1939。
  研究文獻
   張企增:陳翥的《桐譜》和我國泡桐栽培的歷史經驗,見《農史研究》第2輯,農業
  出版社,1982。
   潘法連:陳翥的身世和生平,見《農史研究》第4輯,農業出版社,l984。
  作者:羅 桂 環
  原載: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上集,科學出版社,1992年,457-459頁
英文解釋
  1. :  Chen 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