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戲劇 > 陰謀與愛情
目錄
陰謀與愛情 Intrigue and Love
作者: 席勒 Friedrich von Schiller
  《陰謀與愛情》的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德國。當時德國處在政治分裂、經濟落後的封建社會,分裂成許多封建小邦。各邦統治者大公施行殘暴的獨裁統治。
  
  在某一個大公園裏,宰相瓦爾特的兒子費爾迪南愛上了平民音樂師米勒的女兒露伊斯。但是這對年輕人的愛情既遭到作為平民的米勒的反對,也遭到作為貴族的宰相的破壞。米勒反對他女兒愛上一位貴族公子是因為他認為門第不當,貴族公子不可能真正愛平民姑娘。宰相反對他兒子愛上平民的女兒,除了門第觀念外,主要原因是宰相要他的兒子立刻取大公的一位情婦為妻,以博得大公的歡心,以犧牲兒子的愛情為代價來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和飛黃騰達。
  
  宰相為拆散這對戀人,在威脅與利誘都失敗後就同他的秘書烏爾姆定下一條陰謀毒計:宰相下令將露伊斯的父親米勒和她的母親投入監獄,然後烏爾姆利用露伊斯救父母心切去勸說露伊斯放棄對費爾迪南的愛。在烏爾姆的壓力下,露伊斯為了救父母出獄,在烏爾姆口授下違心地給宮廷總管卡爾普寫下了一封假情書並立下誓言不道出真情。烏爾姆拿到這封露伊斯親筆寫的假情書,利用一次集會假裝丟失,讓費爾迪南“偶然地”拾到它。費爾迪南看這封假情書,果然中計,他認為露伊斯以前對他的情意全是假的,他的真正的愛受到了欺騙,而露伊斯又立下了誓言,不能道破真情。費爾迪南在絶望的情況下往果汁中下了毒藥。露伊斯喝下了放了毒藥的果汁,終於在臨死之前告訴了費爾迪南那封情書是假的,是為了救父母在宰相的壓力下寫的。費爾迪南得知真情後悔恨不已,在他心愛的人的遺體旁飲恨服毒身亡。一對年輕人為了純潔的愛情雙雙殉情,成為陰謀的犧牲品。作品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控訴了專製統治的粗暴和宮廷的腐敗和黑暗。
  
  《陰謀與愛情》是席勒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戲劇名著之一。劇本直接取體裁於德國現實,席勒直言不諱地說:“劇本事情發生於德國第一宮庭中”。劇中人物實際上是以專橫腐朽的符騰堡公國的統治者為原型。劇中不怕把18世紀德國的主要矛盾即市民階級和封建貴族之間尖銳對立的矛盾,在婚姻自由的問題上,正面搬上了舞臺,對封建統治者的暴行予以揭露和痛斥,對市民階級的反抗精神予以熱烈的歌頌,表現出了鮮明的反封建壓迫和爭取民主自由的狂飆激情。恩格斯說,這個劇本的主要價值就在於“它是德國第一部具有政治傾嚮的戲劇。”
  《陰謀與愛情》-劇本風格
  
  《陰謀與愛情》有力地批判了封建貴族的墮落和寡廉鮮恥。公爵和宰相把婚姻看作是獲得權勢的工具,為此,宰相竟然用兒子的幸福去進行交換。費迪南雖出身貴族,但在劇中他的思想卻代表了新興市民階級意識,他敢於蔑視封建貴族的等級偏見。露易絲具有市民階級的人文主義烏托邦理想,表示要“擺脫一切可恨的外殼,讓人成為人”,對封建等級“外殼”極其痛恨。第二幕第二場描寫公爵(不出場的人物,如同《日出》中的金八一樣,但卻是幕後操縱者)派出差官給情婦送去一盒首飾,作為給她的結婚賀禮,米爾福特問公爵花了多少代價。侍從回答,公爵把7千名士兵賣給英國政府,讓他們當炮灰,參加美洲的殖民戰爭,然後用這筆收入為她從意大利購得這份珠寶。侍從悲哀地說,他的兒子便是這7千名士兵中的一個。由於這一場戲的揭露過於尖銳,所以每當上演時,總要被官方刪去。劇本的悲劇結局是對封建貴族的專橫暴虐的強烈控訴。劇本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精神,恩格斯稱它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嚮的戲劇”。德國評論傢梅林則說:“席勒的這個劇本有超過他的全部先驅者的一個優點:它達到了一個革命高度,在他以前的市民階級戲劇還未達到這樣一個高度。”在《陰謀與愛情》之前,歌德的《鐵手騎士葛非》 、萊辛的《愛米麗亞•迦洛蒂》以及席勒的《強盜》 ,或者藉古喻今,或者藉外國象徵德國,或者虛構多於現實,比之於直接取材於當時現實的《陰謀與愛情》,的確都略遜一籌。
  
  劇本也如實地反映了德國市民階級的軟弱性。密勒雖在貴族面前顯示了市民階級的自尊和道德上的優越感,但他衹求傢裏太平,面對宰相,他誠惶誠恐,根本不敢冒犯。他的妻子則更表現出市民階級的狹隘性。露易絲雖然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渴望平等和婚姻自由,可是她面對強大的封建權勢,深感平等的遙遠和無望,她自始至終是一個具有浪漫氣質,卻充滿感傷色彩,從未露出過笑容的悲劇人物。她在封建力量的重壓下,對自己的前途毫無信心,决定犧牲自己的愛情,投入宰相設下的羅網。她按照宗教觀念信守誓言,這說明了她反封建的鬥志遠不如《費加羅的婚姻》中的蘇珊娜。露易絲的軟弱反映了德國市民階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經濟上的不夠強大。劇終時,瀕死的費迪南嚮父親——悲劇的製造者伸出了和解的手,表示原諒,作出了妥協的表示。
  
  在藝術上,《陰謀與愛情》嚴格遵守亞裏斯多德關於悲劇的結構觀念,由序幕——展開戲劇衝突——高潮——轉折——悲劇結局組成。並在情節展開中顯示矛盾雙方的性格,讓思想傾嚮在情節的展開中自然流露出來。席勒剋服了早期創作中人物愛作長篇演說,讓人物成為作者的傳聲筒的寫法,成功地藉鑒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特別是《奧瑟羅》中的場景。
  
  《陰謀與愛情》具有典型的青年席勒式的、富於激情的、浪漫的語言風格。青年席勒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能言善辯、激情滿懷的演說傢。費迪南渴望婚姻自由,敢於蔑視封建門第觀念,語言慷慨激昂。但他對封建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其說出於深思熟慮的理性,不如說出於奔放的感情。陰謀傢伍爾姆說話斬釘截鐵,言詞簡短,體現出他詭計多端。此外,侍從長的俗不可耐、密勒具有市民自尊心卻膽小怕事,露易絲的目光短淺,這些都以個性化的語言表現出來。
  
  在第四幕中,露易絲以大段尖酸刻薄、像外交辭令一樣的臺詞,說得公爵情婦幡然悔悟,離開宮廷,去過平民生活。這場戲雖然突出了市民階級的道德優越感,但一個16歲的少女怎能通過一次交鋒就使一個外國女人改變人生態度呢?這是缺乏說服力的,多少顯得生硬。


  Intrigue and Love (sometimes Love and Intrigue, or Love and Politics), (German, Kabale und Liebe), is a play, written by the German dramatist and writer Friedrich Schiller and first performed on 13 April 1784 in Frankfurt, and then two days later on 15 April 1784 in the National Theatre in Mannheim in Schiller's presence.
  
  The play was a massive success, running in Berlin, and banned in Stuttgart. It appeared in print in 1784 in Mannheim; an English translation was released in 1795, and a French version followed in 1799.
  
  Schiller had started work on the play in 1782, using the working title Luise Millerin; later, Giuseppe Verdi used that title for his opera based on the play. Another opera, by Gottfried von Einem, used Schiller's original title Kabale und Liebe.
  
  Translations
  
   * Love and Politics, Christopher Webber (London, Riverside Studios, 1989)
作品簡介
  《陰謀與愛情》是德國十八世紀傑出戲劇傢席勒的著名劇作。故事講述平民琴師的女兒露伊絲和宰相的兒子深深相愛,然而,這段愛情在等級森嚴的社會和勾心鬥角的宮廷陰謀下,最終以二人死去的悲劇告終。這部戲劇結構緊湊,情節生動,衝突激烈,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宮廷內部爭權奪利的種種陰謀與惡行,反映了十八世紀德國社會宮廷貴族階級和小市民階級的尖銳衝突。
  《陰謀與愛情》的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德國。當時德國處在政治分裂、經濟落後的封建社會,分裂成許多封建小邦。各邦統治者大公施行殘暴的獨裁統治。
故事內容
  斐迪南少校是宰相的兒子,他愛上了平民音樂師米勒的女兒。但米勒不準斐迪南再到他傢裏來。米勒夫人不同意,因為斐迪南送的禮物變賣出了許多錢。米勒大怒說,我寧可拿着我的小提琴沿街乞討,靠開音樂會換一口飯吃,也不願用我獨生女兒的靈魂和幸福去換他的錢!他决定自去請求宰相中斷斐迪南同他女兒的關係。
  米勒有個鄉親伍爾牧,在宰相傢裏做秘書,米勒早年曾答應伍爾牧,衹要女兒露伊斯願意,就嫁給他。 現在伍爾牧要求米勒拿出父親的權威, 將女兒嫁給他。米勒嚴辭拒絶了伍爾牧的要求。
  露伊斯反復嚮父親說明她愛斐迪南的原因。 她說她和斐迪南好决不是要高攀 ,而是由於對“上帝傑作的喜悅”,這是她的權力,父親甚至上帝都不應該阻擋。父親卻回答說,他永遠也無法把斐迪南交給她。露伊斯憂鬱地說:她明白,她和斐迪南之間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衹有在門第和出身的差別消失之後,她們才能得到愛情和自由。
  正在這時,斐迪南來看望露伊斯,發現她臉色蒼白,就問原因,她回答說:“一把短劍懸在你和我的頭頂上!——有人要拆散我們!”斐迪南說,他的貴族紋章比不上露伊斯眼睛裏的天書有力量。天書上寫着:你和我註定要結合在一起。露伊斯說她怕他父親。斐迪南說,他什麽也不怕,即使那障礙像山嶺,他就把它當作階梯,攀過山頭,飛奔到露伊斯的懷抱裏。可是,露伊斯還是不能平靜下來。
  伍爾牧求婚遭拒絶後一直懷恨在心,現在,他想要藉宰相的手排除情敵。宰相對伍爾牧說:“目前內閣裏有一種佈置,因為新的公爵夫人的到來,米爾佛特夫人需要做表面的離開,而且為了造成十足的騙局,她還得另外搭上一種關係。你知道,伍爾牧,我的地位是怎樣依靠這位夫人的勢力的——我的最堅固的根本就是公爵的恩眷。現在公爵要替米爾佛特夫人找一個配偶。別人可能去報名,做這項交易,通過這位夫人取得公爵的信任,使他覺得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人物。為了使公爵仍舊留在我家庭的羅網裏,斐迪南就得和米爾佛特結婚。”伍爾牧聽後十分高興。
  宰相叫宮廷侍衛長嚮全城散布新聞:米爾佛特夫人要做少校夫人。同時又命令侍衛長通知米爾佛特夫人準備接受斐迪南的訪問。然後欺騙兒子說:他黑起良心,排擠掉前任宰相,都是為兒子準備幸福;現在還要使兒子脫掉軍服進內閣、當樞密顧問……斐迪南斬釘截鐵地說:“我對幸福的看法與你不完全相同, 你的幸福差不多是靠害人出名的 。” 宰相惱羞成怒, 命令兒子必須嚮米爾佛特求婚。
  米爾佛特夫人本來是英國貴族,遭到不幸後,流落到德國宮廷充當了公爵的情婦。她認為在靠公爵吃喝的人們中間,情婦是最倒黴的,因為她必須拿着討飯的手杖去迎接這個大富大貴的人物。不過,儘管她把榮譽出賣給了公爵,但是她的心卻保持自由,渴望真正的愛情。當她知道宰相的陰謀後,心中暗暗覺得高興,因為這樣她真正所愛的人就會和他在一起。
  斐迪南遵照宰相的命令來訪,明確地嚮米爾佛特宣佈:他愛上了一個平民少女、音樂師的女兒露伊斯。同時還用犀利的語言斥責米爾佛特夫人不知羞恥,把自己的美貌和靈魂出賣給公爵——一個衹懂得在她身上欣賞肉感的公爵。斐迪南的話不僅沒有使她反感,反而喚起了她失去的尊嚴和愛國心,她嚮斐迪南傾吐了自己的委屈和愛慕之情。但她對斐迪南的愛情卻遭到了拒絶,於是她决定把一切法寶都使出來進行報復。
  宮廷裏的陰謀正在實施,米勒的傢裏亂成一團。斐迪南急忙趕到露伊斯身邊,堅决會嚮露伊斯表示,他要戳穿父親的陰謀,打碎偏見的鎖鏈,像一個大丈夫一樣自由選擇,用愛情的力量去戰勝那些卑下的靈魂。他知道,父親的力量非常大,但他和露伊斯愛情的力量更強大。他猛烈地握住露伊斯的手說 :“如果拆散這衹手的時間真要來到的話, 那也就是我和世界一刀兩斷的時候!”
  這時, 宰相帶着法警和跟班來到米勒傢, 惡毒辱駡露伊斯是妓女,誘騙了他兒子。米勒大怒,要將宰相趕出傢門。宰相命令法警把米勒抓起來,把米勒夫人和露伊斯拴到恥辱柱上示衆。斐迪南一手輓住露伊斯,一手拔出佩刀威脅宰相:如果再一意孤行,他就要嚮全城講述宰相發傢的歷史。宰相無可奈何,衹好放了露伊斯母女。
  伍爾牧又嚮宰相出鬼主意:把米勒關進監獄,利用露伊斯愛父親的狂熱感情,引誘她辦兩件事,作為釋放米勒出獄的條件。由宰相授意她給第三者寫一封情書,並且宣誓,以後不泄漏寫情書的原因。這樣,露伊斯不僅失掉了少校的愛,而且也喪失了名譽。然後伍爾牧來嚮米勒夫婦的女兒求婚。宰相欣然同意這個計劃。米勒夫婦馬上就被關進了監獄。
  伍爾牧立即跑到米勒傢,嚮露伊斯提出救她父親出獄的條件。露伊斯在救父親與失去戀人的恐怖中思考,在死亡和恥辱中間顛來復去地選擇,最後,她嚮邪惡屈服了:按照伍爾特的吩咐,給宮廷侍長寫了一封情書。
  沒有參與宰相陰謀的米爾佛特夫人想收買露伊斯:衹要露伊斯把斐迪南讓給她,露伊斯就可以當她的侍女。露伊斯拒絶當侍女,她威脅露伊斯,她要在露伊斯和斐迪南之間製造萬丈深淵,她得不到的幸福,露伊斯也得不到。露伊斯蔑視她的威脅,在不接受她恩惠的前提下自願把斐迪南讓給她,但同時警告她說:“在你們新婚親吻中間會有一個自殺者的鬼魂衝進來。”露伊斯的話感動和教育了米爾佛特夫人,她决定放棄自己的愛情和優裕的生活,以後靠自己的雙手做工過日子,洗淨先前受的污辱。當天她就離開了德國。
  斐迪南拾到那封情書後,馬上來到米勒傢裏,他一方面冷嘲熱諷米勒父女,另一方面又情疑情書的真實情況。他以審訊的口吻問露伊斯:“不幸的姑娘,這封信是你寫的嗎?”露伊斯遵守諾言,勉強說:“是的。”斐迪南從露伊斯不自然的答話裏反倒看出露伊斯是說謊,於是他再次強迫露伊斯對上帝發誓回答:“這封信是你寫的嗎?”經過一番痛苦的思索,她堅决回答:“是我寫的。”
  斐迪南絶望了!他要來檸檬水,準備下毒。可是他又猶豫不决。因為如果毒死露伊斯,米勒就會失去獨生女,“一朵鮮花——凋謝了——枯死了——踏碎了”,這等於搶去了乞丐最後的一個救命錢。但他又認為,愛情是最神聖的感情,露伊斯卻把這種感情當作玩物,這樣的姑娘不可能使她父親得到幸福,應該“趁那條蝮蛇沒有把父親也咬一口之前踩死它”。
  於是他打發米勒去給宰相送信, 隨即將毒藥投入檸檬水裏。 他一邊咬牙切齒地痛駡露伊斯“太卑鄙”,是“魔鬼”,一邊將有毒的檸檬水叫露伊斯喝下去。他自己喝了毒藥後扔掉佩刀、緩帶,準備就死。露伊斯早就作好了死的準備,生離死別之際,她想最後一次擁抱她的戀人,遭到斐迪南的拒絶。露伊斯的藥性發作,死亡勾銷了她對宰相的誓言,她對斐迪南說出了情書的真相:“信的字句是你的父親口授的。”
  聽了這話,斐迪南如遭五雷轟頂一樣全參地上,隨即又驚心動魄地跳起來,拔出佩刀,要趁毒藥的力量還沒有發作的時機,去殺死那個謀殺兒了的兇手宰相。露伊斯停止了呼吸,斐迪南心如刀絞。宰相和伍爾牧等人趕來,斐迪南臨死前揭露和控訴他父親:“這套陰謀是巧妙的,令人佩服的,我承認,通過嫉妒來扯斷我們心的結合。——這番計算是專傢定出來的,可惜的是,憤激的愛情並不像你的木偶那樣聽從牽綫人的擺布。”宰相要把罪行推在伍爾牧身上,伍爾牧揚言自己完蛋時要揭發宰相的陰謀詭計,叫聽的人全要起雞皮疙瘩。藥性發作了,斐迪南痛苦地死在了露伊斯身邊。
同名圖書(1)
  基本資料
  叢書名: 世界文學名著漫畫本
  作 者: (德)席勒 著,讀圖時代 編繪
  出 版 社: 海燕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5-1
  字 數: 120000
  版 次: 1
  頁 數: 186
  印刷時間: 2003/05/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5024541
  包 裝: 平裝
  內容簡介
  《陰謀與愛情》是德國十八世紀傑出戲劇傢席勒的著名劇作。故事講述平民琴師的女兒露伊絲和宰相的兒子深深相愛,然而,這段愛情在等級森嚴的社會和勾心鬥角的宮廷陰謀下,最終以二人死去的悲劇告終。這部戲劇結構緊湊,情節生動,衝突激烈,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宮廷內部爭權奪利的種種陰謀與惡行,反映了十八世紀德國社會宮廷貴族階級和小市民階級的尖銳衝突。
同名圖書(2)
  基本資料
  作 者: (德)席勒(Schiller,F.) 著,浮梁 註釋
  出 版 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7-1-1
  版 次: 1
  頁 數: 168
  印刷時間: 1997/01/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0011356
  包 裝: 平裝
  內容簡介
  《陰謀與愛情》的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德國。當時德國處在政治分裂、經濟落後的封建社會,分裂成許多封建小邦。各邦統治者大公施行殘暴的獨裁統治。
  在某一個大公園裏,宰相瓦爾特的兒子費爾迪南愛上了平民音樂師米勒的女兒露伊斯。但是這對年輕人的愛情既遭到作為平民的米勒的反對,也遭到作為貴族的宰相的破壞。米勒反對他女兒愛上一位貴族公子是因為他認為門第不當,貴族公子不可能真正愛平民姑娘。宰相反對他兒子愛上平民的女兒,除了門第觀念外,主要原因是宰相要他的兒子立刻取大公的一位情婦為妻,以博得大公的歡心,以犧牲兒子的愛情為代價來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和飛黃騰達。
  宰相為拆散這對戀人,在威脅與利誘都失敗後就同他的秘書烏爾姆定下一條陰謀毒計:宰相下令將露伊斯的父親米勒和她的母親投入監獄,然後烏爾姆利用露伊斯救父母心切去勸說露伊斯放棄對費爾迪南的愛。在烏爾姆的壓力下,露伊斯為了救父母出獄,在烏爾姆口授下違心地給宮廷總管卡爾普寫下了一封假情書並立下誓言不道出真情。烏爾姆拿到這封露伊斯親筆寫的假情書,利用一次集會假裝丟失,讓費爾迪南“偶然地”拾到它。費爾迪南看這封假情書,果然中計,他認為露伊斯以前對他的情意全是假的,他的真正的愛受到了欺騙,而露伊斯又立下了誓言,不能道破真情。費爾迪南在絶望的情況下往果汁中下了毒藥。露伊斯喝下了放了毒藥的果汁,終於在臨死之前告訴了費爾迪南那封情書是假的,是為了救父母在宰相的壓力下寫的。費爾迪南得知真情後悔恨不已,在他心愛的人的遺體旁飲恨服毒身亡。一對年輕人為了純潔的愛情雙雙殉情,成為陰謀的犧牲品。
  作者簡介
  費裏得利希·席勒生於1759年11月10日,逝於1805年5月9日,席勒生在德國封建社會中,目睹當時德車各小邦君侯的殘暴統治,席勒是德車偉大的戲劇愛和詩人,他的劇作、許多抒情詩和敘事詩充滿着憤怒的抗暴精神和要求自由的強烈願望。席勒反應政治的暴君,也故視教會的專橫,席勒對冷酷的現實強烈不滿,追求自由和美好的未來,他的作品在中國也受到讀者的喜愛,戲劇《陰謀與愛情》《威廉·退爾》為許多讀者熟知,席勒1785年所作的《歡樂頌》歌頌了人類偉大的友誼與團结友愛,由於貝多芬選用本詩的一部份詩節作為他的第九交響麯的歌詞,此首名詩名揚世界。
  主要作品:1781 劇作《強盜》;1783 劇作《斐埃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1784 劇用《陰謀與愛情》;1785 詩《觀樂頌》;1787 詩劇《唐·卡洛斯》;1788 著作《尼德蘭獨立史》;1793 著作《三十年戰爭史》;1795 抒情詩《詩歌的力量》、《理想》、《理想和生活》、《散步》;1797 敘事詩《潛水者》、《手套》、《波伊比庫斯的鶴》等;1799 劇作三部麯《華倫斯坦》;抒情詩《大鐘歌》;1800 劇作《瑪麗·斯圖亞特》;1801 劇作《奧爾良貞女》《圖朗多特,中國公主》;1803 劇作《麥西拿的未婚妻》;1804 劇作《威廉·退爾》。
同名圖書(3)
  基本資料
  叢書名: 楊譯德語文學精品
  作 者: (德)席勒(Scheller,J.C.F) 著,楊武能 譯
  出 版 社: 四川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1
  字 數: 177000
  版 次: 1
  頁 數: 164
  印刷時間: 2007/01/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1124815
  包 裝: 平裝
  內容簡介
  《陰謀與愛情》的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德國。當時德國處在政治分裂、經濟落後的封建社會,分裂成許多封建小邦。各邦統治者大公施行殘暴的獨裁統治。
  在某一個大公園裏,宰相瓦爾特的兒子費爾迪南愛上了平民音樂師米勒的女兒露伊斯。但是這對年輕人的愛情既遭到作為平民的米勒的反對,也遭到作為貴族的宰相的破壞。米勒反對他女兒愛上一位貴族公子是因為他認為門第不當,貴族公子不可能真正愛平民姑娘。宰相反對他兒子愛上平民的女兒,除了門第觀念外,主要原因是宰相要他的兒子立刻取大公的一位情婦為妻,以博得大公的歡心,以犧牲兒子的愛情為代價來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和飛黃騰達。
  宰相為拆散這對戀人,在威脅與利誘都失敗後就同他的秘書烏爾姆定下一條陰謀毒計:宰相下令將露伊斯的父親米勒和她的母親投入監獄,然後烏爾姆利用露伊斯救父母心切去勸說露伊斯放棄對費爾迪南的愛。在烏爾姆的壓力下,露伊斯為了救父母出獄,在烏爾姆口授下違心地給宮廷總管卡爾普寫下了一封假情書並立下誓言不道出真情。烏爾姆拿到這封露伊斯親筆寫的假情書,利用一次集會假裝丟失,讓費爾迪南“偶然地”拾到它。費爾迪南看這封假情書,果然中計,他認為露伊斯以前對他的情意全是假的,他的真正的愛受到了欺騙,而露伊斯又立下了誓言,不能道破真情。費爾迪南在絶望的情況下往果汁中下了毒藥。露伊斯喝下了放了毒藥的果汁,終於在臨死之前告訴了費爾迪南那封情書是假的,是為了救父母在宰相的壓力下寫的。費爾迪南得知真情後悔恨不已,在他心愛的人的遺體旁飲恨服毒身亡。一對年輕人為了純潔的愛情雙雙殉情,成為陰謀的犧牲品。
  作者簡介
  楊武能,男,1938年生,重慶人。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德國文學專業,任四川外語學院助教、講師。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83年任四川外語學院副教授、副院長,1986年破格晉升教授。1990年調入四川大學,1992年創辦歐洲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任中心研究員兼主任。現任四川大學外國語學兼文學院教授、博導。他大學時代就開始發表譯作。已出版《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陰謀與愛情》、《海涅抒情詩選》、《茵夢湖》、《格林童話全集》等經典譯著20餘部;1979年開始發表歌德研究、德語文學研究以及比較文學和文學翻譯理論的論文,已出版《歌德與中國》、《歌德抒情詩咀華》、《走近歌德》和Goethe in China(德文專著)等學術著作4部,以及《歌德文集》(14捲)和《世界中篇名著金庫》(10捲)等編著十餘種,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數十篇;也從事散文創作。他於歌德研究、德語中短篇小說理論研究和中德比較文學研究方面有所開創,以歌德的譯介、研究和中德文學關係研究享譽海內外。1983年獲聯邦德國富有世界聲譽的洪堡研究奬學金,先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波恩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和明斯特大學研修。十餘次赴德國、奧地利、日本、加拿大等國和香港講學、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論著《歌德與中國》等多次獲得省、市政府頒發的優秀社科成果奬,散文獲省內多種奬。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別津貼”。
  目錄
  人物表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席勒生平與創作年表
  =======================================
  同名電影《陰謀與愛情》2005年
  名稱:陰謀與愛情
  外文名稱:Kabale und Liebe
  更多外文片名: Intryga i milosc.....Poland
  導演: Leander Haußmann
  編劇:
  Leander Haußmann ....writer
  Boris Naujoks ....writer
  Friedrich Schiller ....play
  主演:
  奧古斯特·迪赫 August Diehl ....Ferdinand von Walter
  寶拉·卡倫貝格 Paula Kalenberg ....Luise Miller
  Götz George ....Präsident von Walter
  影片類型: 劇情
  國傢/地區: 德國
  對白語言: 德語
  色彩: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係統
  拍攝日期: 2005年4月19日 - 2005年5月27日
  製作公司:
  Boje Buck Film- u. Fernsehproduktion
  Lotus Film[奧地利]
  發行公司:
  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 (ZDF)[德國](2005) (Germany) (TV)
  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 (ORF)[奧地利](2005) (Austria) (TV)
英文解釋
  1. :  Intrigue and Love
包含詞
《陰謀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