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郭沫若 Guo MoRuo 上篇 中篇 漂流插麯 |
|
詩人: 盧照鄰 Lu ZhaoLin
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 昔日含紅復含紫,常時留霧亦留煙。春景春風花似雪, 香車玉輿恆闐咽。若個遊人不競攀,若個娼傢不來折。 娼傢寶襪蛟竜帔,公子銀鞍千萬騎。黃鶯一一嚮花嬌, 青鳥雙雙將子戲。千尺長條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虧。 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裏雛鵷兒。巢傾枝折鳳歸去。 條枯葉落任風吹。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 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須臾難久恃。誰傢能駐西山日, 誰傢能堰東流水。漢傢陵樹滿秦川,行來行去盡哀憐。 自昔公卿二千石,鹹擬榮華一萬年。不見朱唇將白貌, 唯聞素棘與黃泉。金貂有時換美酒,玉麈但搖莫計錢。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處。蒼竜闕下君不來, 白鶴山前我應去。雲間海上邈難期,赤心會合在何時。 但願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 |
|
詩人: 李頎 Li Qi
漢傢名臣楊德祖,四代五公享茅土。父子兄弟綰銀黃, 躍馬鳴珂朝建章。火浣單衣綉方領,茱萸錦帶玉盤囊。 賓客填街復滿座,片言出口生輝光。世人逐勢爭奔走, 瀝膽墮肝惟恐後。當時一顧登青雲,自謂生死長隨君。 一朝謝病還鄉裏,窮巷蒼苔絶知己。秋風落葉閉重門, 昨日論交竟誰是。薄俗嗟嗟難重陳,深山麋鹿可為鄰。 魯連所以蹈東海,古往今來稱達人。 |
|
詩人: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雙絲作綆係銀瓶,百尺寒泉轆轤上。 懸絲一絶不可望,似妾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氣好棄捐,衹重狂花不重賢。 宴罷調箏奏離鶴,回嬌轉盼泣君前。 君不見,眼前事,豈保須臾心勿異。 西山日下雨足稀,側有浮雲無所寄。 但願莫忘前者言,挫骨黃塵亦無愧。 行路難,勸君酒,莫辭煩。 美酒千鐘猶可盡,心中片愧何可論。 一聞漢主思故劍,使妾長嗟萬古魂。 |
|
詩人: 錢起 Qian Qi
君不見明星映空月,太陽朝升光盡歇。 君不見凋零委路蓬,長風飄舉入雲中。 由來人事何嘗定,且莫驕奢笑賤窮。 |
|
請鑒賞:
|
|
行路艱難。亦比喻處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詩:“風塵荏苒音書絶,關塞蕭條行路難。”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詩:“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衹在人情反覆間。” |
樂府雜麯歌辭名 Miscellaneous verse song name Songs |
樂府雜麯歌辭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情別意。原為民間歌謠,後經文人擬作,采入樂府。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難》三首都較著名。《晉書·袁山鬆傳》:“初, 羊曇 善唱樂, 桓伊 能輓歌,及 山鬆 《行路難》繼之,時人謂之‘三絶’。” 陳去病 《少年行》之三:“勸君莫誦《行路難》,勸君莫復居 長安 。” |
|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他是繼屈原以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漢族,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一說生於四川江油青蓮鄉),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絶”。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幹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細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剋馬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絶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傢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衹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幹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
|
天寶元年(742),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行路難》即作於被迫離開長安時,感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懷着“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他二十四歲“辭親遠遊”直到四十二歲纔奉詔供奉翰林。因為他傲岸奔放,蔑視權貴,不容於朝。天寶三年,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
|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同“值”,價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解詩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麯歌辭》。74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全部註釋
1《行路難》:樂府《雜麯歌辭》調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開頭。今存最早的《行路難》是鮑照的十八首。前人認為李白的《行路難》“似全學鮑照”。第一首乃取意於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一首。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鬥十千:形容酒價昂貴。珍羞:珍貴的菜餚。
3 羞,同“饈”,食物。
4 直:通“值”,價值。
5 閑來垂釣: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於磻溪(今陝西寶雞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藉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6長風破浪: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嚮,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 濟,渡過。
全詩翻譯
金杯盛着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餚,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裏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裏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高高挂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逐句理解: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1)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蕩變化。
(2)接着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象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後,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
(3)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後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裏浪,挂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直挂雲帆濟滄海”由乘長風破萬裏浪推演而來,創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衹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挂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衹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着“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衝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挂雲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負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
|
金杯中的美酒一鬥價十千,
玉盤中的佳餚一盤值萬錢。
放下酒杯扔掉筷子不想吃,
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茫然。
想渡黃河無奈堅冰堵大川,
要登太行無奈大雪布滿山。
呂尚碧溪垂釣被重纔文王遇見,
伊尹夢日乘船終騁於商湯身畔。
人生道路多麽艱難,多麽睏難!
歧路紛雜,光明大道究竟哪邊?
乘風破浪的機會定會不久來到,
那時那刻橫渡滄海飛舟挂高帆。
本詩特點:
1敘事開篇,化用劉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誇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 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於《擬行路難》。
2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 這是象徵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後他們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於當世。
3直接抒情,詩人一嚮所抱的“輔弼天下”的願望,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鬱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各個詞語說明的意義: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餚之珍奇。
鬥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作者憂鬱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運用典故,表現出作者非常樂觀自信。
詩中藉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藉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衹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
問題一:是什麽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於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姦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問題二:詩歌的最後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嚮?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裏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衝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問題三: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巧用歷史故事
2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衹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
|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傢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這個開頭與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賦的手法,從筵席上的美酒佳餚寫起,起得比較平。這一首,一開頭就陡起壁立,讓久久鬱積在內心裏的感受,一下子噴發出來。亦賦亦比,使讀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內容十分深廣。後來孟郊寫了“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的詩句,可能受了此詩的啓發,但氣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夠和它相比的,還是李白自己的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類詩句,大概衹有李白那種胸襟才能寫得出。不過,《蜀道難》用徒步上青天來比喻蜀道的艱難,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帶山川的艱險,卻並不感到文意上有過多的埋伏。而這一首,用青天來形容大道的寬闊,照說這樣的大道是易於行路的,但緊接着卻是“我獨不得出”,就讓人感到這裏面有許多潛臺詞。這樣,這個警句的開頭就引起了人們對下文的註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兩句一組。“羞逐”兩句是寫自己的不願意。唐代上層社會喜歡拿鬥雞進行遊戲或賭博。唐玄宗曾在宮內造雞坊,鬥雞的小兒因而得寵。當時有“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狗勝讀書”的民謠。如果要去學鬥雞,是可以交接一些紈絝子弟,在仕途上打開一點後門的。但李白對此嗤之以鼻。所以聲明自己羞於去追隨長安裏社中的小兒。這兩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所說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幹虹霓”是一個意思。都是說他不屑與“長安社中兒”為伍。那麽,去和那些達官貴人交往呢?“曳裾王門不稱情,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權貴之門。“彈劍作歌”,用的是馮諼的典故。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覺得孟嘗君對自己不夠禮遇,開始時經常彈劍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現在在長安,權貴們並不把他當一回事,因而使他象馮諼一樣感到不能忍受。這兩句是寫他的不稱意。“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韓信未得志時,在淮陰曾受到一些市井無賴們的嘲笑和侮辱。賈誼年輕有纔,漢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於受到大臣灌嬰、馮敬等的忌妒、反對,後來竟遭貶逐。李白藉用了韓信、賈誼的典故,寫出在長安時一般社會上的人對他嘲笑、輕視,而當權者則加以忌妒和打擊。這兩句是寫他的不得志。
“君不見”以下六句,深情歌唱當初燕國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君臣關係的追求。戰國時燕昭王為了使國傢富強,尊郭隗為師,於易水邊築臺置黃金其上,以招攬賢士。於是樂毅、鄒衍、劇辛紛紛來歸,為燕所用。燕昭王對於他們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屈己下士,折節相待。當鄒衍到燕時,昭王“擁篲先驅”,親自掃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塵飛揚,用衣袖擋住掃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終希望君臣之間能夠有一種比較推心置腹的關係。他常以伊尹、姜尚、張良、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為他們和君主之間的關係,比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這種關係在現實中卻是不存在的。唐玄宗這時已經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沒有真正的求賢、重賢之心,下詔召李白進京,也衹不過是裝出一副愛纔的姿態,並要他寫一點歌功頌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慨嘆昭王已死,沒有人再灑掃黃金臺,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唐玄宗的失望。詩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對“行路難”作具體描寫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麽就衹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難,歸去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衹有此路可走。這兩句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
這首詩表現了李白對功業的渴望,流露出在睏頓中仍然想有所作為的積極用世的熱情,他嚮往象燕昭王和樂毅等人那樣的風雲際會,希望有“輸肝剖膽效英才”的機緣。篇末的“行路難,歸去來”,衹是一種憤激之詞,衹是比較具體地指要離開長安,而不等於要消極避世,並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時他還抱有它日東山再起“直挂雲帆濟滄海”的幻想。 |
|
原文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纔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全部註釋
1晉朝皇甫謐《高士傳》捲上《許由》篇:“堯讓天下於許由,……由於是遁耕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
2《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於首陽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誤以為一。
3《高士傳》:巢父謂許由曰:“何不隱汝形,藏汝光?”此句言不露鋒芒,隨世俯仰之意。
4鮑照《擬行路難》:“自古聖賢盡貧賤”。《史記·蔡澤列傳》:“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吳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種為越王深謀遠計……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踐終負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禍至於身?”
5子胥:伍子胥。《吳越春秋》捲五《夫差內傳》:“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鏤之劍,子胥……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又見《國語·吳語》。
6《晉書·陸機傳》載:陸機因宦人誣陷而被殺害於軍中,臨終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
7《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喟然嘆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索引》:“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
8《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太平御覽》捲九二六:《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門,不可得矣。”
9《晉書·張翰傳》:“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為大司馬東曹掾。……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或謂之曰:‘卿乃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此篇純言退意,與第一篇心情有異。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後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離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係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鬱賢皓《李白選集》以為“作年莫考”。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詩(《古風》59首);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幹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絶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捲,傢傢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
|
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顔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二 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斵復萬鏤。上刻秦女攜手仙,承君清夜之歡娛。列置帳裏明燭前,外發竜鱗之丹彩。內含麝芬之紫煙,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
三 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綉戶垂羅幕。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藴芳藿。春燕差池風散梅,開幃對景弄禽雀。含歌攬涕恆抱愁,人生幾時得為樂。寧作野中之雙鳧,不願雲間之別鶴。
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絶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五 君不見河邊草,鼕時枯死春滿道。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今我何時當然得。一去永滅入黃泉,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且願得志數相就。床頭恆有沽酒錢,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
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蝶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傢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七 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舉頭四顧望,但見鬆柏荊棘鬱樽樽。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
八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陽春妖冶二三月,從風簸蕩落西傢。西傢思婦見悲惋,零淚沾衣撫心嘆。初送我君出戶時,何言淹留節回換。床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發蓬亂。人生不得恆稱悲,惆悵徙倚至夜半。
九 銼蘖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昔我與君始相值,爾時自謂可君意。結帶與我言,死生好惡不相置。今日見我顔色衰,意中索寞與先異。還君金釵瑇瑁簪,不忍見之益愁思。
十 君不見蕣華不終朝,須臾淹冉零落銷。盛年妖豔浮華輩,不久亦當詣塚頭。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孤魂煢煢空隴間,獨魄徘徊遶墳基。但聞風聲野鳥吟,豈憶平生盛年時。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
十一 君不見枯籜走階庭,何時復青着故莖。君不見亡靈蒙享祀,何時傾杯竭壺罌。君當見此起憂思,寧及得與時人爭。人生倐忽如絶電,華年盛德幾時見。但令縱意存高尚,旨酒嘉餚相胥燕。持此從朝竟夕暮,差得亡憂消愁怖。鬍為惆悵不得已,難盡此麯令君忤。
十二 今年陽初花滿林,明年鼕末雪盈岑。推移代謝紛交轉,我君邊戍獨稽沉。執袂分別已三載,邇來寂淹無分音。朝悲慘慘遂成滴,暮思遶遶最傷心。膏沐芳餘久不禦,蓬首亂鬖不設簪。徒飛輕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復遺。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恆懷悲。
十三 春禽喈喈旦暮鳴,最傷君子憂思情。我初辭傢從軍僑,榮志溢氣幹雲霄。流浪漸冉經三齡,忽有白發素髭生。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已盈。但恐羇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每懷舊鄉野,念我舊人多悲聲。忽見過客問何我,寧知我傢在南城。答雲我曾居君鄉,知君遊宦在此城。我行離邑已萬裏,今方羇役去遠征。來時聞君婦,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亦云悲朝泣閑房,又聞暮思淚沾裳。形容憔悴非昔悅,蓬鬢衰顔不復妝。見此令人有餘悲,當願君懷不暫忘。
十四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故鄉窅窅日夜隔,音塵斷絶阻河關。朔風蕭條白雲飛,鬍笳哀急邊氣寒。聽此愁人兮奈何,登山遠望得留顔。將死鬍馬跡,寧見妻子難。男兒生世轗軻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
十五君不見柏梁臺,今日丘墟生草萊。君不見阿房宮,寒雲澤雉棲其中。歌妓舞女今誰在,高墳壘壘滿山隅。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垆。
十六 君不見冰上霜,表裏陰且寒。雖蒙朝日照,信得幾時安。民生故如此,誰令摧折強相看。年去年來自如削,白發零落不勝冠。
十七 君不見春鳥初至時,百草含青俱作花。寒風蕭索一旦至,竟得幾時保光華。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
十八 諸君莫嘆貧,富貴不由人。丈夫四十強而仕,餘當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委鼕雪,會應蘇息遇陽春。對酒敘長篇,窮途運命委皇天。但願樽中九醖滿,莫惜床頭百個錢。直得優遊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 |
|
問題
1.這首詩中詩人以"行路難"比喻 .
2.詩中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內心情感
3.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 談談你的看法.
4.聯繫全詩,解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並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5詩中采用哪2個典故表達詩人自己有為於當世的理想.
答案
1.《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麯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鬱不平之感。
2.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着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衹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挂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衹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着“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衝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3.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願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4.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裏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衝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藉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後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睏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
|
擬行路難 | 又行路難 | 廣行路難 | 變行路難 | 行路難五首 | 行路難三首 | 行路難之一 | 行路難二首 | 行路難之三 | 行路難之二 | 人間行路難 | 千山行路難 | 方知行路難 | 水中行路難 | 不為行路難 | 還如行路難 | 長歌行路難 | 劍歌行路難 | 擬行路難首 | 不覺行路難 | 行路難如此 | 聞君行路難 | 四海行路難 | 誰謂行路難 | 共悲行路難 | 猶嗟行路難 | 重吟行路難 | 全非行路難 | 行路難何有 | 空知行路難 | 早知行路難 | 知餘行路難 | 因歌行路難 | 試歌行路難 | 不知行路難 | 豈歌行路難 | 勞歌行路難 | 客裏行路難 | 兼陳行路難 | 孤舟行路難 | 出門行路難 | 行路難·縛虎手 | 擬行路難·其四 | 擬行路難(其四) | 行路難寄紫元 | 暮賜死行路難 | 行路難難重陳 | 行路難難於山 | 行路難行路難 | 行路難歸去來 | 行路難贈蕭坦翁 | 行路難三首之三 | 行路難三首之二 | 行路難三首之一 | 擬行路難十八首 | 誰道君王行路難 | 誰道陰山行路難 | 關塞蕭條行路難 | 誰信石頭行路難 | 行路難行澀如棘 | 老雁長雲行路難 | 橫笛偏吹行路難 | 客子空知行路難 | 我來回首行路難 | 別有人間行路難 | 不見江湖行路難 | 空手無金行路難 | 信有人間行路難 | 直道無憂行路難 | 今日方知行路難 | 此盤不進行路難 | 為報天山行路難 | 天下關山行路難 | 歲晚所悲行路難 | 馬上應歌行路難 | 雜麯歌辭行路難 | 前行路難馮公嶺作 | 行路難一作連環歌 | 為首行路難以感之 | 擬行路難十八首一 | 擬行路難十八首三 | 擬行路難十八首二 | 擬行路難十八首八 | 擬行路難十八首九 | 擬行路難十八首六 | 擬行路難十八首七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 | 擬行路難十八首四 | 擬行路難十八首五 | 擬行路難·愁思忽而至 | 擬行路難·春禽喈喈旦暮鳴 | 擬行路難·君不見柏梁臺 | 擬行路難·對案不能食 | 擬行路難·璇閨玉墀上椒閣 | 擬行路難·奉君金卮之美酒 | 擬行路難十八首∶二 | 擬行路難十八首∶六 | 擬行路難十八首∶七 | 擬行路難十八首∶八 | 擬行路難十八首∶九 | 擬行路難十八首∶三 | 擬行路難十八首∶四 | 擬行路難十八首∶五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一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六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七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八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二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三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四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五 | 雜麯歌辭·行路難三首 | 雜麯歌辭·行路難二首 | 行路難和鮮於大夫子駿 | 擬行路難十八首∶一 | 雜麯歌辭·行路難五首 | 行路難(一作連環歌) | 雜麯歌辭·行路難 |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 一作行軍軍中行路難 | 雜麯歌辭行路難五首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一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二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三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四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五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六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七 | 雜麯歌辭行路難三首 | 雜麯歌辭行路難二首 | 擬行路難十八首十八 | 擬行路難·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 | 從軍中行路難二首(一作行軍軍中行路難、軍中行路難) | 軍中行路難(與駱賓王同作) | 徵招(和煥甫秋聲。君有遠遊之興,為首行路難以感之) | 徵招和煥甫秋聲君有遠遊之興為首行路難以感之 | 軍中行路難與駱賓王同作 | 從軍中行路難二首一作行軍軍中行路難軍中行路難 | |
|